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检测了广东湛江地区6种典型的海洋经济微藻中绿藻纲的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小球藻(Chlorella sp.)、金藻纲的湛江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捷、灵敏、有效筛选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方法,用于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检测筛选。【方法】将以微晶纤维素(Avicel)或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底物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平板筛选法常用的刚果红或碘液浸泡染色改为碘液熏染,减少碘液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以对硝基苯酚-β-1,4-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的β-葡萄糖苷酶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将两方法串联用于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结果】建立了分别以CMC和Avicel为底物结合碘液熏染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平板筛选法和以pNPG为底物的β-葡萄糖苷酶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从56株真菌中筛选出了8株纤维素酶活性水平为++++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从后者筛选出4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结论】将以CMC和Avicel为底物结合碘液熏染的平板筛选法和以pNPG为底物的发色底物平板筛选法串联,可快捷、灵敏、有效地用于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胞外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产胞外蛋白酶的可培养海洋真菌多样性。【方法】从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采用分离培养、蛋白酶生产菌平板检测法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1-5.8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2(ITS1-5.8S-ITS2)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法,研究产胞外蛋白酶真菌的多样性。【结果】采用50%海水配制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固体培养板从所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纯化并收集了198株真菌分离株,并采用ITS1-5.8S-ITS2序列PCR扩增、测序、BLAST和系统进化分析的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178株。其中,有10株的ITS1-5.8S-ITS2序列与其在NCBI数据库中最匹配的ITS1-5.8S-ITS2序列的一致性<97,表明它们有可能是新的物种;其余168株的ITS1-5.8S-ITS2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存在的相关ITS1-5.8S-ITS2序列的一致性均≥98%。这178株真菌归属为66个种,分布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6纲,16个目,27个科的45个属中。其中的主要属为青霉菌属,占28.70%;其次为曲霉属,占11.24%。有83株真菌在加在脱脂奶粉的PDA固体培养板上的菌落周围有一透明圈,表明其可产生分泌胞外蛋白酶。【结论】从中国南海硇洲岛潮间带共分离、鉴定和收集了178株真菌,其中10株可能是新的物种,83株为胞外蛋白酶生产菌。  相似文献   
14.
PKC、PKA和TPK在血小板激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2)P-NaH_2PO_4标记猪血小板,然后以PMA、凝血酶、PGE_1、腺苷等处理,结果表明,随着PMA激活PKC,血小板发生聚集。35μmol/LPGE_1或1mmol/LdbcAMP不能抑制50n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腺苷却能抑制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EC_(50)=0.1mmol/L),db-cAMP、腺苷都不能抑制100nmol/LPMA诱导的40kD蛋白磷酸化。PKA激活不能抑制PMA激活的PKC。在PMA、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中,PKC、TPK都发生激活,40kD底物既是PKC的底物又是TPK的底物,PKC和TPK在血小板聚集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独特植物群落,构成陆地与海洋间的过渡,具有水分高、盐分高、耐缺氧等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及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筛选和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药用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宝贵资源。在物种鉴定方面,放线菌分类学是目前红树林放线菌物种鉴定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红树林放线菌物种鉴定主要方法、红树林放线菌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特征、生物学活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等,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 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 用f/2-medium 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 采用基于96 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采用微藻形态学观察、18S rDNA 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分析鉴定分离培养的藻株, 采用尼罗红染色法检测和分析海洋微藻细胞中的脂质。目的就是要分析研究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 为富脂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结果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18 株海洋微藻(Genbank 登录号为KU561102 ~ KU561219),含48 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定鞭金藻门(Haptophyta) 3 个门的6 纲、22 目、24 个科、28 个属。其中, 有37 株为富脂微藻, 含22 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和绿藻门2 个门的4 纲、11 目、12 个科、16 个属; 优势属为双眉藻属(Amphora), 含22 株,占分离培养藻株的18.6%; 含脂量最高的种群为辐节藻属(Stauroneis), 含Stauroneis anceps, Stauroneis gracilior, 和2 株Stauroneis kriegeri, 共4 株海洋微藻。这表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富脂海洋微藻的物种丰富多样, 可能是发掘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柴油的理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植物中,Δ9 脂肪酸去饱和酶引入第一个双键到饱和的脂肪酸链中,导致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我们通过RT-PCR、RNA ligase mediated RACE (RLM-RACE) and Overlap-PCR方法从海洋微藻绿色巴夫藻中克隆到一个命名为PvfadA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候选基因。通过将PvfadA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PvFadA可以特异性地将C18:0脂肪酸转变成C18:1脂肪酸。PvFadA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存在于acyl-ACP去饱和酶的特异性金属离子结合区段(D/E)X2HX-100(D/E)X2H。通过同源模建PvFadA的3D结构显示,其包含了11个α螺旋,其中α3、α4、α6和α7组成了一个4个螺旋桶的核心结构,预测其可能是酶的活性中心。PvFadA的3D结构类似于蓖麻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acyl-ACP去饱和酶。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n-3系列的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脂肪酸去饱和酶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藻脂肪酸去饱和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藻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在部分微藻中ω3 PUFA的量可达其总脂肪酸的30%~50%。而且微藻油具有鱼油所不可比拟的健康优势,也是唯一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的儿童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补充剂来源。由于用培养微藻来提取、纯化PUFA受到现有生产工艺的限制,使微藻油在国际食品(尤其是高质量食品)及保健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微藻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desaturase,FAD)是微藻PUFA合成的关键酶类,所以对微藻FAD的深入研究无疑将促进PUFA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增强子是主要的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能有效促进基因表达。因此,增强子的相关研究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具有方便、快捷以及成本低等优势,这使得生物信息学成为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简单综述了增强子相关研究进展和采用生物信息学策略对序列保守性增强子进行预测和定位的几个常用数据库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