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0篇
  2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电荷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迄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其争论焦点是蛋白质在生物电荷转移过程中是否提供特殊的电子传递通道或者是仅仅作为普通的有机介质.应用飞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研究由光合细菌天线分子和平均粒径为8 nm的TiO2组装而成的超分子系统中长程电荷转移.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天线分子具有由多个α-脱辅基和β-脱辅基蛋白跨膜螺旋构成的双层空心柱面体结构,其中α-脱辅基蛋白跨膜螺旋构成的小环状体套于β-脱辅基蛋白跨膜螺旋构成的大环状体中.小环状体的空腔直径约为3.6 nm.光合色素细菌叶绿素和β-胡萝卜素分子处于两环之间.细菌叶绿素距离外周胞质膜最近,预计为1 nm.本研究试图将TiO2纳米颗粒部分装入光合细菌膜蛋白的腔体中,探讨细菌叶绿素与TiO2纳米颗粒间进行的光致长程电荷转移,进而揭示蛋白质在电荷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验观察到细菌叶绿素B850在LH2/TiO2中的基态漂白恢复的时间常数明显地比在LH2中短,应用长程电荷转移模型,将蛋白质视为普通介电媒体,由电荷转移速率推算得到细菌叶绿素与TiO2纳米颗粒最近表面的距离为0.6 nm,表明TiO2纳米颗粒已经成功地部分装入光合细菌天线分子的空腔中.  相似文献   
82.
选用pGEX-6P-1表达载体,构建GST与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使用谷胱苷肽Sepharose-4B亲合柱,纯化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融合蛋白,利用ProScission蛋白酶,将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从融合蛋白中切出,获得纯化的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分析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对柠檬酸合成酶体外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可以减缓柠檬酸合成酶的热变性,并促进热变性的柠檬酸合成酶复性,说明高温下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对柠檬酸合成酶有保护功效.利用转基因方法,将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导入烟草,在CaMV35S启动子的驱动下,导入烟草的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可在烟草细胞中组成性地表达,比较正常烟草线粒体和转基因烟草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效率,发现高温下转基因烟草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效率高于对照,说明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转基因烟草花粉粒的高温萌发率也高于对照,说明线粒体小分子热激蛋白不但可以增加线粒体的耐热性,而且可以提高细胞的抗热能力.  相似文献   
83.
该文利用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学方法(不同分量的累积和)获得的通量观测数据,对老山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45°20′N, 127°34 ′E)的碳收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每0.5 h所测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能量平衡达到75%,说明涡度协方差法适应于本站的研究。较阴天气情况 下,林分光照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晴朗天气,可能归因于阴天较多的散射光。以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发现,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计算的落叶松林生态 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在20~50 μmol•m-2•s-1之间,远高于冠层叶片的总光合速率9.8~23.4μmol•m-2•s-1 (平均值16.2μmol•m-2•s-1 ),而 当综合考虑冠层光合和林下植物光合作用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吻合性较好,说明林下植物对落叶松林碳平衡有重要影响。在估计森林生态系 统呼吸方面,以有风夜晚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来代表生态系统呼吸总量(3~9μmol•m-2•s-1)低估了生态系统呼吸总量,粗略估计较生 理生态学方法(不同呼吸分量的累积和)低估了50%左右(14.2μmol•m-2•s-1)。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在估计森林碳平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呼吸量的估计差异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直肠原发癌位于直肠中下段的病例,行直肠癌根治术复发再入院患者48例(均为本院2010年4月-2014年3月手术后的病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24例。对照组采用姑息性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术后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比较两组1年、3年的生存率状况。结果: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上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上低于研究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降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2、MMP-9表达水平较低,治疗2周后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无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年生存率(66.67%)高于对照组(37.50%),(P0.05)。结论:直肠系膜切除术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血清MMP-2、MMP-9、CEA、CA199水平,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5.
本文在四川省大山地区采到拟凹背蝗属2新种,即凉山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liangshanensis sp.nov。及相岭拟凹背蝗Pseudotygonotus xiangilngensis,sp .nov。  相似文献   
86.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能广泛杀伤自身肿瘤、同种异体肿瘤。LAK细胞用于恶性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是近年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及造血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已有文献报道,IL—6可诱导IL—2受体表达,提高PHA刺激的细胞毒T细胞(CTL) 的杀瘤活性。本实验观察了IL—6和IL—2合用对人LAK细胞诱导及其杀瘤活性的影响。(1)在诱导LAK细胞克隆的含  相似文献   
87.
探讨2016年12月深圳市光明新区某小学一起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采用相应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疫情进行现场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流感样病例筛查,筛查后的阴性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用腺病毒六邻体蛋白基因作为靶基因对腺病毒初筛阳性标本进行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序列比较后使用BLAST和MEGA 5.0软件进行分析。该起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6年12月2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6年12月17日,共发病34例,期间出现3次发病高峰,患者均为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7例,男女比例1∶1。患者体温均39℃,大部分有头晕、头痛症状,少数伴有咽痛、咳嗽症状。发病的四个班级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腺病毒阳性,其中1份合并鼻病毒阳性。8份标本用分型引物检测并分析序列确定均为腺病毒E亚属4型。此次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为连锁式传播,由腺病毒4型引起,毒株序列与深圳、国内其他城市分离的腺病毒4型毒株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提示该毒株可用于疫苗株筛选。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并采取隔离措施是预防腺病毒感染暴发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89.
隐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1928),隶于四环科(Quadrigyridae)棘衣属Pallisentis。成虫寄生于鳝鱼、鲶鱼、鳗鱼肠内,亦有报道可寄生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虎蚊蛙等。1986—1989年逐月从市场购买泥鳅进行解剖,均未发现成虫寄生。所获标本均系寄生于泥鳅体腔内的童虫纤维性包囊(图2)。共解剖泥鳅1225条,感染率33.55%,其中以大(体长13厘米以上)、中(体长10—12厘米)型泥鳅为高。感染月份以每年2—3月、7—10月达高峰,为40—51.8%。刺破包囊或用人工消化液消化获得童虫。经观察童虫吻、吻钩数目,形态,大小,体棘…  相似文献   
90.
本文报道重庆市江北县家鸭肠内获得标本10条,经鉴定为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本文详细描述了此新种的形态并与近似种台湾多形棘头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