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44篇
  1977年   54篇
  1976年   52篇
  1975年   48篇
  1974年   37篇
  1973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前言生物技术可以用于开发更耐旱与更有营养的作物品种,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与人类健康。根据具体情况对每种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进行具体评估,获准上市的商业化产品已经通过严格的科学审查。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应视为一种提高作物产量的工具,其在食品安全方面无不良记录,为粮食产量得不到保证的农民带来更多收入。通过应用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获得的这些经济效益、健康改善和社会效益应向全球社区公布,使农民和消费者能够  相似文献   
53.
抗褐稻虱的水稻品种筛选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稻虱是我省的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在防治上,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药剂防治见效快,使用方便,但是长期连续施用农药,带来诸如残毒、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杀伤大量天敌和提高成本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必须寻求其他有效的防治途径。为此,近年来我们征集了一些国内外水稻品种,进行对褐稻虱抗性的鉴定。供鉴定的水稻品种,国外以印度系统的秈稻为主,国内以群众反映田间虫量较少的品种为主。现将鉴定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4.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概况人的眼睛仅能分辨0.2—0.1毫米的物体。为了看清更小的物体,17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只能达到0.1微米到0.25微米。为了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后来发展到  相似文献   
55.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已或为研究植物遗传和育种的一个潜在新途径。在本报道中,我们描述了用酶法将小麦、大麦、玉米、红花和蚕豆等作物的叶片和根尖细胞游离成大量的完整的原生质体的方法。观察了在降低原生质体悬浮液的渗透浓度下,小麦、玉米及蚕豆的同源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过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在上述植物中以小麦和玉米的同源融合率较高,分别达到15%和22%。还描述了获得诱发种间融合的方法。利用硝酸钠和降低渗透稳定剂浓度时,于蚕豆叶片和红花根尖的远缘种间原生质体间获得了融合体。诱发融合率达4%强。同时也观察到小麦叶片和红花根尖原生质体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56.
对一些农作物的“三系”的选育成功是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现象和配制杂种种子的先决条件,而对“三系”生物学特征的了解,有助于“三系”选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配合群众性“三系”选育科学实验工作的开展,我们对高梁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的小孢子、小配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发育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细胞学水平来看,胞质、胞核雄性不育遗传因子(或基因)所控制的花粉败育性状的发生的途径是复杂的。它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孢原细胞分裂的异常;花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反常;花母细胞初生壁  相似文献   
57.
我国劳动人民培育了众多的水稻品种。为着了解和掌握稻种演变的有关规律,我们从1963—1967年,用典型的晚季稻品种“短种”,在其种子植株及其分蘖个体发育的第二阶段,适当用短日(9小时/日)光照处理若干天,但不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然后将其从暗室移至早造自然长日照(14—15小时/日)综合条件下,让其结实。其后四年连续将这些种子后代在早造条件下加以培育,并每年选择其抽穗成熟提早植株,经过连续四年的选育,终于获得了具有适应早造季节条件的早季稻品种。揭露了早季稻起源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8.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