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观察汉坦病毒感染细胞后整合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探讨汉坦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用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原代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细胞,于感染后第6h、24h和96h同时抽提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总RNA,利用荧光标记dUTP逆转录制备cDNA探针,与人类受体及信号转导类表达谱芯片杂交,并对Cy3、Cy5荧光信号做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有37项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31项基因在感染后6h出现差异表达,13项下调、18项上调;但在感染后24h和96h分别只有5项和4项基因出现表达差异;而且整合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如一些蛋白激酶相关基因在感染6h表达增强,丝化增强子1在感染6h和96h表达下调,微管相关蛋白1A在感染6h表达上调、感染24h和96h表达下调。这些进一步说明汉坦病毒感染细胞与整合素有关。  相似文献   
84.
从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中国蛙科24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中国蛙科动物24种和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400bp片段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对其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4种可分成3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棘腹蛙、合江棘蛙、棘胸蛙、大头蛙、虎纹蛙、倭蛙、泽陆蛙共7种,其中3种棘蛙组成一个单系;第二个支系由3种湍蛙,即戴云湍蛙、华南湍蛙和武夷湍蛙组成,应属于湍蛙亚科;第三支系包含余下的14种蛙,其中5种林蛙和4种臭蛙分别组成一个单系;2种侧褶蛙先聚合后,再与弹琴水蛙聚合,2种粗上先聚合在一起,再与由林蛙组成的单系群聚合。第三支系首先与第二支系相聚,然后它们与第一支系形成姐妹群,即由蛙亚科的7个物种组成的第一支系,不与蛙亚科另14个物种组成的第三支系直接聚合,表明第一支系的物种可能不属于蛙亚科。此外,分子证据提示把陆蛙属、大头蛙属、虎纹蛙属、棘棘属、臭蛙属、粗皮蛙属和侧褶蛙属从原来的蛙属分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 xinchangense Duan sp. nov.)。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南北绵延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86.
87.
该研究以生长在新疆北部的二型花柱植物雪地报春(Primula nivalis)为研究材料,对7个低海拔(1 657~2 013m)森林居群和7个高海拔(2 400~2 700m)草原居群的花型比例进行调查,对花部特征进行检测,并对长、短花柱植株在不同海拔居群的花性状分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该类群植物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植株比例高于短花柱植株。(2)比较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雪地报春居群,长花柱花形态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短花柱花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不显著。(3)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花冠筒长度、雄蕊长度、雌雄蕊距离、雌雄异位程度以及雌雄蕊空间位置是导致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4)在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雄蕊、雌雄异位程度及花冠口至雄蕊距离的变化减少了长短花柱花间的互补式对应性。研究认为,在异质生境中长花柱花性状的变化是导致该物种长短花柱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等全球气候变化和转Bt作物非靶标害虫抗虫性等问题备受关注.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食性昆虫,而迄今为止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刺吸式昆虫(同时也是转Bt作物的非靶标害虫)的影响结论不一,且对其刺吸取食行为的影响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设置CO2浓度,研究大气CO2浓度倍增(800 μL·L-1)对转Bt水稻的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气CO2浓度倍增对褐飞虱卵和若虫历期、成虫体质量和寿命,以及4龄和5龄若虫的刺吸取食行为等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其繁殖力影响不显著.与对照CO2浓度(400 μL·L-1)相比,倍增CO2浓度处理下褐飞虱的卵和若虫历期及雌成虫寿命分别显著缩短了4.0%、4.2%和6.6%;长翅型成虫比例显著增加了11.6%;初羽化成虫体质量降低,且雌成虫体质量显著降低了2.2%;此外,倍增CO2浓度处理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口针的刺探效率都显著增加;其中,N4b波的持续时间分别显著延长了60.0%和50.1%,频次分别显著增加了230.0%和155.9%.可见,CO2浓度倍增可通过提高褐飞虱的刺吸取食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并缩短其世代历期、提高长翅成虫比例,最终导致大气CO2浓度升高下转Bt水稻的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发生危害严重,并面临其迁飞扩散为害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89.
选取不同叶色紫苏资源,统一田间栽培管理,待紫苏成熟期收获紫苏叶,并对紫苏叶中花青素含量进行分析。紫苏花青素传统的提取方法中含有大量的副产物如糖、有机酸和蛋白质等副产物,这些杂质可能加速花青素的降解。本研究比较不同提取介质的提取能力及选择性,其中乙醇-酸化水(50%,v/v)提取花青素的含量最高(4.7%)。采用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吸附纯化,实验表明XAD-7HP吸附树脂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利用LCMS对花青素苷成分进行分析,花青素苷中丙二酸单酰基紫苏宁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0.
在文献基础上梳理了街道安全感影响因素,并采用上海样本检验了“街道眼”等西方街道安全理论。邀请30位学生和30位市民对上海5个不同发展时期社区的300张百度街景图片进行安全感评定。实验发现绿视率、管理程度、车道数等都对安全感起着显著作用,并分别建立了单双车道和多车道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回归模型。其中发现绿视率(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28,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71,p<0.01)、管理程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66,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50,p<0.01)、车道数量因素(相关系数R=0.502,p<0.01)对安全感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界面透明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22,p<0.01)、独立自行车道(相关系数R=0.309,p<0.01)及设计美感(相关系数R=0.432,p<0.01)等因素在单双车道空间中具有积极影响,而助动车与自行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281,p<0.01)在对安全感知评价具有消极影响,机动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51,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在单双车道与多车道空间中呈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