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累及皮肤和黏膜组织、内脏器官,引起组织纤维化和硬化性的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分为局限肢端型和弥漫型,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在不断研究过程中,较为公认的结论包括CD8+T细胞参与调控成纤维细胞中胶原表达异常与硬皮病的发病相关,其中白介素13介导的CD8+T细胞参与的皮肤纤维化过程得到多方验证。本综述旨在总结和讨论CD8+T细胞在系统性硬皮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2.
为了明确秋冬季节夜温对设施栽培中果实发育期番茄的影响,在昼温相同情况下,利用自制的自然光照生长室,设定自然夜温(CK)、14、16、18℃4个夜温处理,相应的实测值分别为13.1、13.4、14.7、16.3℃,研究夜温控制对番茄植株的生理响应、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K番茄植株受到部分时段的低温胁迫,膜系统受到破坏,导致干物质积累最少,前期几乎没有产量(成熟果仅每株28 g).与CK相比,14℃夜温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前期产量为每株304 g,总产量(包括未成熟果)显著增加58%;18℃夜温处理的植株净光合率显著增加10.6%~12.5%,单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26%,开花时间提前4~12 d,单株采收果实数为3.8个,单果质量显著增加42.7 g,前期产量为每株476 g,总产量增加101%;16℃处理的各项指标介于18℃和14℃处理之间.表明昼温22℃时,13.4℃是秋冬季节华北设施番茄生长的低夜温极限,理想夜温应控制在16.3℃以上.  相似文献   
143.
2008年9~10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在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活动体温,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静止状态下丽棘蜥的体温以及昼夜体温变化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Tb)高于基质温度(Ts)和空气温度(Ta),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2.938+0.994Ts,r2=0.926,F1,60=751.66,P0.0001;Tb=2.045+0.955Ta,r2=0.897,F1,60=523.39,P0.0001)。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年龄上的差异。环境温度为9~35℃的实验条件下,丽棘蜥的静止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呈正相关关系:Tb=2.5446+0.8881Te(F1,73=156.34,r2=0.990,P0.001);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环境中,丽棘蜥的昼夜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P0.05),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8.060+0.683Ta,r2=0.313,F1,70=31.86,P0.0001;Tb=9.101+0.614Ts,r2=0.258,F1,70=24.341,P0.0001)。丽棘蜥的选择体温、耐受低温和耐受高温分别是29.51℃±0.31℃、6.33℃±0.26℃和40.40℃±0.69℃。丽棘蜥的体温调节模式既有行为调节也有生理调节,但是相对于其他活动较多的蜥蜴而言,丽棘蜥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弱,这可能与其运动能力比较强的行为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比较研究巴西莓果粉Herbal Clean Energy和诺尼果粉Noni GIA通过消除自由基、降低造血细胞凋亡等作用对8Gy大剂量γ线照射后小鼠活存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组、每组雌雄各半,单一果粉在相同灌胃剂量下采用照前灌胃10天、照后灌胃10天以及照前照后灌胃10天三种灌胃方式,首先观察了小鼠在用钴60γ线8Gy致死剂量照后40天活存率;其次在上述相同条件处理下,照后10天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4+和CD8+淋巴细胞类型、活性氧、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等分析。结果:生理盐水灌胃组C57BL/6J小鼠受8Gy照射在第18天全部死亡(n=20,下同),死亡率100%,而照前10天灌胃后照射8Gy试验组:巴西莓和诺尼果粉组照后40天活存10/20只,诺尼果粉组第40天活存9/20,巴西莓果粉组第40天活存8/20。在照后灌胃的组别中,诺尼果粉组第40天活存7/20,巴西莓和诺尼果粉组第40天活存4/20只,巴西莓果粉组第40天活存2/20。照射前后单独或联合灌胃两种果粉组外周血白细胞均有升高,而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降低,而且果粉灌胃小鼠外周血Th/Tc比率同对照组相比明显保持于正常值范围。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据无明显变化,活性氧含量则呈现无规律表现。结论:巴西莓和诺尼果粉对小鼠抗辐射有预防作用,其细胞学表现为保持造血增殖能力、降低造血细胞凋亡,并维持Th/Tc免疫平衡;显示果粉对保持造血和免疫能力是提高抵抗辐射损伤、提高活存的基础。同时表明,服用巴西莓果粉和诺尼果粉,对人体防止辐射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研究梓醇对鱼藤酮所致小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鱼藤酮21d;治疗组先注射鱼藤酮21d,后用梓醇治疗10d.测定小鼠中脑、纹状体和皮层中线粒体复合酶Ⅰ、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膜电位、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梓醇能够提高小鼠复合酶Ⅰ活性,增加GSH的含量,减少膜电位的丢失和活性氧的生成,抑制LDH的释放.结论:梓醇对鱼藤酮损伤小鼠脑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6.
母婴纽带是灵长类社群中最为稳固和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雌性对后代的照料行为是其繁殖投入的一种形式,但雌性对死亡后代的照料不但没有回报,甚至还可能影响其后续繁殖,然而在许多灵长类中却存在母亲对死亡后代的携带和照料行为。本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0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和记录了4例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母亲携带和照料死婴行为,以期探讨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假说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携带死婴的雌性均表现出紧张和悲伤的情绪,并存在针对死婴的理毛和嗅吻等行为;死婴的年龄、腐烂与否都不影响雌性携带和照料的时间;出现于交配末期的死婴,雌性对其携带和照料时间变短,这可能有利于雌性进入新的繁殖状态;结合栖息地食物物候和死婴的体重,发现雌性对死婴的携带和照料受到能量成本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7.
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西朝阳丰富的化石资源 ,充分证明了 1.3亿年前 ,朝阳独特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 ,促使陆生动、植物种群的大爆发 ,构成了当时地球物种的天堂 ,形成了“热河生物群”。自 2 0世纪中叶起 ,随着古生物化石的不断发现 ,使沉睡了 1亿多年的“热河生物群”重现生机和活力 ,为人类研究生物的起源、生物演化和地质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物种组成较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寒草甸为背景,结合最新的群落中性理论,以解释亚高寒草甸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通过对阴坡、阳坡和滩地3个生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用中性模型对所得多样性数据进行拟合,并分别应用置信区间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和多样性指数检验3种方法对拟合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拟合优度检验中,3个生境中中性理论预测和实际物种多度分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际观测值基本全部落入模型预测分布的95%的置信区间之内(仅滩地草本植物群落的63个物种中的1个以及阴坡草本植物群落75个物种中的2个偏离95%的置信区间);对群落多样性的预测也和实际观测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丰富度预测拟合得最好(0.49相似文献   
149.
为提高甘草次酸(Ib)的抗氧化活性,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修饰,制备11-羟基甘草萜醇类衍生物.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由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NADPH氧化系统做体外抗氧化实验模型进行测定.微粒体中的自由基由探针物DCFH-DA的氧化程度进行检测.维生素E作为阳性对照物.通过还原反应获得甘草萜醇类两种光学异构体--11α-羟基物(2)和11β-羟基物(3).这两种化合物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以1.0 mg/mL浓度,分别抑制自由基浓度为50%和51%.相同条件下,先导物Ib和维生素E分别抑制31%和32%的自由基活性.以上结果显示,对先导物Ib的C11位羰基和C30位羧基进行还原修饰,可显著提高其抗氧化活性,这种修饰将能增强先导物对自由基损伤有关病理性病变(如AS)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50.
基因药物研究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生物技术药物以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组、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三个层次生物大分子为目标 ,基因药物的研究主要针对致病基因的DNA和基因转录本mRNA两类生物大分子 .mRNA从结构上考虑是研发核酸药物的最理想靶标和策略之一 .反义寡核苷酸、特异水解基因mRNA的核酸酶(ribozyme和DNAzyme)以及具有干扰作用的双链RNA(siRNA)是药物设计的策略之二 .mRNA结构靶点研究是研发反mRNA基因药物的基础 ,mRNA分子具有高度折叠的二级及三级结构 ,阐明其可及性位点 ,筛选其结构靶位点序列是关键 .近年研究报道的靶点筛选有约 7种mRNA的实测新技术 ,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预测分析 .但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以分析、确认靶点是药物研发策略之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