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野生型 p5 3、bcl2 基因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 p5 3mRNA、bcl2 mRNA在大鼠心脏及肺组织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缺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 (MT % ) 2 9 3 %± 4 5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5 2 %± 3 2 % (P <0 .0 1) ,肺小动脉壁 p5 3mRNA表达 0 6 8± 0 12明显弱于对照组 1 12± 0 38(P <0 .0 1) ,而bcl2 mRNA表达 2 38± 1 0 4强于对照组 1 0 9± 0 32 (P <0 .0 1)。结论 :①慢性缺氧能导致肺小动脉重建及肺动脉高压 ;②野生型 p5 3bcl2 基因均参与了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2.
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地貌苔藓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英  白学良  张乐  毕庚辰  冯超  寇瑾  萨如拉 《生态学报》2015,35(10):3288-3297
为了解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地貌土壤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及其特点,同时探讨苔藓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的影响,选取了6座形成年代不同的火山,对其进行了苔藓植物生境分布、盖度调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西焦得布山、卧虎山、南格拉球山、莫拉布山等老期火山阔叶林下苔藓种类匮乏,其盖度1%;老期火山石塘林苔藓种类较丰富,盖度可达10%—15%,主要分布有毛尖紫萼藓、山羽藓、美灰藓、虎尾藓等石生藓类,同时还有石缝藓、卷叶凤尾藓等生于石缝内。(2)新期火山中老黑山的林下以垂枝藓为优势种,盖度可达50%—80%,常见伴生种有山羽藓、狭叶小羽藓、金灰藓、毛尖紫萼藓等。老黑山火山砾生境以砂藓为优势种,盖度可达45%;常见伴生种有垂枝藓、美灰藓、真藓、桧叶金发藓等。(3)新期火山中的火烧山上分布的苔藓以毛尖紫萼藓、垂枝藓、美灰藓等干燥石生藓类为主,盖度为10%左右,峭壁背阴处和石缝等小生境中分布有密叶三瓣苔、毛尖金发藓、桧叶金发藓等。(4)土壤N、P、K三大营养元素含量在老期火山土壤中基本上都为丰;全N、S、有机质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的含量最低,有随火山形成年代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全K、Ca、Mg、Fe、Zn、B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都最高,有随年代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全Mn和Cl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较高,也随年代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全P的量在各火山土壤中的含量都较高,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新期火山土壤p H值高于老期火山,土壤酸碱反应总体上呈中性。(5)土壤全N、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全K含量与全Mg、Fe含量,全Mg含量与全Fe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S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全N含量与全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全N与全Zn,全K、S与有机质,全Ca与Cl,全S与全Zn,全Zn与有机质含量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6)表面有苔藓植物覆盖的火烧山土壤所含N、S、P、有机质等的含量高于火山砾;老黑山路边土壤养分含量几乎都低于林下样品,老黑山表面覆盖有垂枝藓、山羽藓、砂藓和桧叶金发藓的火山砾所含N、S、有机质的含量高于只有砂藓覆盖的火山砾。  相似文献   
113.
用凝胶根系观测装置对榆中北山弃耕地演替前期的黄花蒿,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和后期的短花针茅的种子根生长进行了为期2周的观测,比较了种间种子根特征以及种子根特征与千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演替前期的黄花蒿萌发起始时间为6 d,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为6—9 d,后期的短花针茅为14 d。演替前期的黄花蒿主根较短,但侧根数较多,侧根较长,侧根生长速率较高,侧根总长与主根长比率较大,主侧根夹角较大;演替后期的短花针茅主根较长,但侧根数少,侧根短,侧根生长速率小,侧根总长与主根长比率低,主侧根夹角小;演替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的上述各指标值介于黄花蒿和短花针茅之间。主根长、侧根数、侧根总长、主侧根夹角与植物种子千粒重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从演替前期到演替后期,植物种子根投入向增加主根生长,减少侧根生长的方向演变,这是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对演替过程中土壤逐渐旱化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4.
中国蚂蚁丰富度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中国蚂蚁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利用中国省级尺度蚂蚁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信息,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蚂蚁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蚂蚁丰富度随纬度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但缺乏显著的经度梯度。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我国北方、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丰富度较低;(2)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量、水分和季节性因素中,影响蚂蚁物种丰富度最强的因子分别为最冷月均温(TEMmin)(R2adj=0.532)、年均降水量(PREC)(R2adj=0.376)和年温度变化范围(TEMvar)(R2adj=0.539),而单个生境异质性因子对蚂蚁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不显著;(3)最优模型由年均温(TEM)、海拔变化范围(ELErange)和年温度变化范围(TEMvar)组成,能够解释68.4%的蚂蚁丰富度地理分异。鉴于海拔变化范围更多地反映与温度相关的生境异质性,因此温度是限制中国蚂蚁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海南、贵州、江西、四川、安徽和山西等6省蚂蚁区系调查最不充分,是未来发现蚂蚁新分布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5.
发菜细胞培养物对盐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0、0.1、0.2、0.4 m o l.L-1)的N aC l处理BG 110培养的发菜细胞,结果显示,发菜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强度随N aC l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当N aC l浓度为0.1 m o l.L-1时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具有最大值,表明发菜细胞培养物能耐受一定浓度的盐胁迫.以BG 110+0.4 m o l.L-1N aC l为对照,在BG 11+0.4m o l.L-1N aC l的胁迫实验中,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强度下降较慢;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外源硝酸盐后可以缓解N aC l对发菜细胞培养物的生理胁迫效应,增强其抗盐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对短小手术麻醉后痛觉过敏及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93例骨折患儿设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1例患儿),A组患儿在手术麻醉前30 min静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B组患儿静注0.5 mg/kg的氯胺酮,C组患儿注射与A、B两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使用Ramasy镇静程度量表评估三组患儿苏醒躁动情况,使用Ramasy镇静程度评分评估三组患儿术后镇静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记录三组患儿术后从麻醉药停止使用至VAS评分到达4的时间,而后记录三组患儿使用镇痛药VAS疼痛度降至4以下的实践,最后记录三组患儿术后2 h、4 h及6 h的疼痛度;结果:(1)C组患儿躁动出现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对比无差异(P0.05);(2)A组Ramasy镇静程度评分高于B组,B组高于C组(P0.05);(3)A组VAS到达4的时间显著长于B组和C组,且B组也长于C组(P0.05),使用镇痛药后A组VAS评分下降至4的时间显著短于B组和C组,且B组也短于C组(P0.05);(4)患儿术后2 h、4 h、6 h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对实施短小手术患儿应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能够显著降低患儿术后躁动出现率,同时缓解患儿应用麻醉药后出现的痛觉过敏现象,有助于提高术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7.
【背景】紫茎泽兰潜在的化感效应可能是其具有极强入侵性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紫茎泽兰潜在化感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偏小极性的萜烯类化合物,而对大极性化学物质的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活性跟踪分析法对紫茎泽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大极性亚组分进行潜在化感活性物质的跟踪分离,并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其化学结构,最后就分离获得的单体成分与已报道的化感活性物质羟基泽兰酮(2)和泽兰二酮(3)以及信号分子JA-Ile在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生长方面进行潜在化感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潜在强化感活性的大极性化合物2.香豆酸葡萄糖苷(1),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虽然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在0.1mmol·L^-1的浓度条件下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却有着比羟基泽兰酮和泽兰二酮更为显著的抑制活性,且其抑制作用的浓度一活性关系与信号分子JA-Ile类似。【结论与意义】紫茎泽兰中潜在大极性的非萜烯类化感活性物质对于紫茎泽兰的综合化感效应可能同样具有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化合物1等潜在大极性化感活性物质的逐步揭示对于系统解析紫茎泽兰的化感效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采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探讨了温度、pH、光强对水华优势种倪氏拟多甲藻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倪氏拟多甲藻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Y(Ⅱ)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随温度(7.5-20.0℃)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 在低温下电子传递速率未受阻, 细胞在7.5-20.0℃内均有高光合活性; 10.0 ℃下的光合活性随pH增大先升高后降低, 峰值出现在pH 7.3时, 光合活性顺序为: 弱碱性 中性 酸性;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分析显示pH 7.3下的光合活性为典型OJIP曲线, 其他pH下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库受损, 显示该藻适应较窄的pH范围, pH7.0-8.0内是其适宜的条件; 快速光响应曲线显示其半饱和光强Ek为385.52 mol photons/(m2s), 表明其具有高光饱和点, 耐受高光强。研究表明藻细胞光合活性对温度和光强变化有较强适应性, 对pH的变化敏感, 弱碱性条件是其光合作用的适宜条件; 低温时细胞通过环式电子链提高光化学效率, 降低高光强可能带来的光损伤; 弱酸性(pH 5.0)会同时损伤其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造成其光化学效率的显著下降;倪氏拟多甲藻在低温和高光强下的独特光合特性使其在春季淡水水体中占据竞争优势, 是其形成水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9.
底泥再悬浮对东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底泥再悬浮对东湖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通过模拟东湖通道施工导致的底泥再悬浮过程, 用原位黑白瓶法测量了水体初级生产力, 同步测定受试水体的光强、营养盐以及藻类叶绿素荧光活性, 结果表明, 随着再悬浮底泥含量的增加, 水体出现明显的光衰减现象, 光强显著降低(P0.05); 总氮总磷浓度升高; 藻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上升; 水体呼吸作用显著增强(P0.05), 总初级生产力与净初级生产力先增大后减小。与不含再悬浮底泥的对照组相比, 水体再悬浮底泥含量50100 g/L处理组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 相对其他处理组, 再悬浮底泥含量200 g/L处理组的初级生产力显著降低(P0.05), 且其净初级生产力为负值。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的底泥再悬浮通过增加水体营养盐含量的方式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 较大含量的再悬浮底泥则通过影响水体光强降低初级生产力, 该结果确认了东湖通道施工引起的底泥再悬浮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0.
王淼  毕洁 《工业微生物》2007,37(6):16-20
研究了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发酵产生的开菲尔多糖的初步纯化方法,并对开菲尔多糖的分子组成、分子量以及单糖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酶解与Sevage试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纯化,当蛋白去除率为93%时,多糖得率60%,样品中多糖的百分含量为96%.采用HPLC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培养基的组成会明显影响开菲尔多糖中葡萄糖与半乳糖的比例,由MRS培养基发酵产生的KEFⅠ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4×105Da,葡萄糖/半乳糖约为14;而由改良的MRS培养基发酵产生的KEFⅡ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105Da,葡萄糖/半乳糖约为110.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发酵的开菲尔多糖分子中均含有β糖苷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