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1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饮用水处理流程中的微藻及其去除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景亮  李爱芬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5,24(2):120-123,149
为了解某市饮用水处理流程中的藻类状况,对某市饮用水源及自来水厂各主要处理过程中的水样进行藻类检测鉴定。在各水样中共检测到藻类72种,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优势藻群,并检出微囊藻、颤藻和鱼腥藻等潜在产毒的种类,其中微囊藻在源水中的细胞密度为1.9×106cell·L-1。源水中藻类细胞密度为2.8×106cell·L-1,处理后自来水中藻类的细胞密度为4.6×104cell·L-1,藻类总去除率为98.3%,其中滤池对藻类的去除率为82.7%,但其对蓝藻的去除率仅为11.8%。研究结果表明,该市水源可能已受到藻毒素的污染;现有自来水处理工艺中的滤池难以对个体较小的有毒蓝藻有效去除。针对该地区水源藻类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优化过滤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
几种典型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与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植物精油萃取自天然植物, 因具有抗菌活性,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论文的目的是分析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测试其抗菌活性, 并研究其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之间的联系。【方法】实验选取了肉桂、山苍子、丁香、香茅、迷迭香和大蒜精油等6种典型植物精油, 通过气质联用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化学组分, 并通过污染食物技术研究了其对黑曲霉和绳状青霉的抗真菌活性, 以及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细菌活性。【结果】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 肉桂、山苍子、香茅和迷迭香等4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醛类和醇类, 丁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丁香油酚, 大蒜精油化学成分基本上都是含硫的醚类, 其中二烯丙基三硫醚(大蒜素)含量最高。抗菌活性结果显示, 不同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不同, 6种植物精油的抗真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肉桂>大蒜>丁香>山苍子=香茅>迷迭香, 抗细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肉桂>山苍子>丁香>香茅=迷迭香>大蒜。【结论】植物精油的抗真菌、细菌活性与其化学组分密切相关, 肉桂、山苍子、香茅和迷迭香等4种精油的抗菌活性可能主要与其化学成分中的醛类和醇类有关, 丁香精油较高的抗菌活性可能主要源于丁香油酚; 大蒜精油具有高效的抗真菌活性主要源于其化学成分中的含硫醚。不同植物精油化学成分不同, 抗真菌、细菌活性也不同, 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抗真菌与抗细菌机制。  相似文献   
93.
流域水质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乡村都市化 ,淡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淡水资源的短缺 ,一方面是对淡水需求量增加 ,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水体水质恶化 ,水资源退化。保护淡水资源是一项持久性的艰巨任务 ,其中水资源管理工具评价预测各种管理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 ,是必不可缺少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对水体的点源污染问题 ,早在2 0世纪 2 0年代就被意识到 ,并开展了一些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自 192 5第一个水质数学模型Streeter Phelps[1] 用于模拟水环境中BOD和DO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来 ,出现了许多水质模型并用于河流、…  相似文献   
94.
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的生态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是重要的海水经济藻类,本文研究了温度,光强,盐度,碳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N,P,Fe三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适温范围0-30℃,最适温度为20℃;适光范围较广,喜强光,最适光强5 000-7 000 lx;在盐度为13.7-33.4范围生长率差别不明显,最适盐度为26.9;碳源偏喜重碳酸盐。N浓度为10μmol·L-1,P浓度为2μmol.L-1,Fe浓度为0.2μmol·L-1时对该藻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95.
裙带菜的类囊体膜经过去污剂癸基-N-甲基匍萄糖胺增溶,采用SDS-PAGE分离技术,在Tris-Gly和Tris-硼酸两种电泳系统中分离其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并比较其复合物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采用Tris-Gly电泳分离系统从裙带菜中分离到8种色食-蛋白质复合物,分别是CP Ia、CPI、LHC1、CPa、LHC2、LHC3、LHC4和LHC5。在Tris-硼酸电泳分离系统中共分离到5种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分别是CPI、CPa、LHC1、LHC2、LHC3。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电泳系统中分离的相对应条带的光谱特性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96.
孙志伟  田斐  安民  段舜山 《生态学杂志》2012,31(9):2241-2246
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浓度(0.5、1.0和2.0g·L-1)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新鲜叶片水提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化感抑制效应,研究了高温处理对秋茄提取物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叶片提取物对两种赤潮藻均具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提取物化感作用强度不同;5 d内,浓度为2.0g·L-1秋茄叶片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91.6%和77.0%;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对红树植物秋茄提取物的敏感性不同,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果要优于赤潮异弯藻;经高温处理后,秋茄提取物抑藻效果显著降低(P<0.05);秋茄叶片水提物影响藻细胞膜结构,使藻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破裂.  相似文献   
97.
为探求适宜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和Fe^3+对藻细胞荧光特性的影响,以BBM为基础培养基,选用EDTA—FeNa(Ⅲ)为Fe^3+源,设置0、1.79、8.95、17.9、35.8、71.6μmol·L^-1 6种Fe^3+浓度梯度,实验测定藻的生长并分析不同Fe^3+对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和77K低温荧光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为8.95μmol·L^-1,Fe^3+浓度较高时,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3+浓度低于1.79μmol·L^-1将产生低铁限制。Walz—PAM测定数据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雨生红球藻光系统Ⅱ活性明显下降,开放态的反应中心数目减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77K低温荧光光谱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710nm荧光峰降低,684nm和694nm荧光峰相对增强,说明能量在两个光系统分配上发生变化,能量更多的分配给光系统Ⅱ,限制了光系统Ⅰ的活性。在高铁抑制条件下,CP47蛋白荧光峰降低,CP43蛋白荧光峰增强,推测存在D1蛋白降解。  相似文献   
98.
绿色巴夫藻在UV-B胁迫后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娟  段舜山  李爱芬 《生态学报》2006,26(6):1763-1771
以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6、8、10μW.cm-2和12μW.cm-25个UV-B辐射强度,以无紫外辐射为对照,UV-B分别胁迫处理10min(a组)和15min(b组)。解除胁迫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接种密度和相同条件下培养12d,测定了生长过程中的吸光值、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结果表明,P.viridis在UV-B胁迫下,藻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a组和b组辐射处理的细胞相对增长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7.70%~51.54%和26.16%~60.01%(p<0.05)。但是,当胁迫解除后,各处理的藻细胞生长速率,在恢复阶段前期(1~4d)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恢复阶段的中后期(6~12d)则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证明P.viridis在胁迫后的恢复生长中表现超补偿生长现象,恢复培养第12d的最大光密度值比对照提高了26.55%,最大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9.17%、29.93%、15.34%和34.37%。当然,在各处理中,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和辐射强度的增大,超补偿生长发生的时间也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99.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2,21(1):36-36
2002年伊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科已正式进入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行列。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科创建于1964年。当时,由留美博士、国际知名藻类学家樊恭炬先生和留英博士、着名鱼类学家廖翔华教授领衔申请,高教部批准成立了水生生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生态科学》论文的零被引情况, 减少零被引论文的出现, 该文对《生态科学》2013—2015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2013—2015年《生态科学》共刊登论文508篇, 其中零被引的论文为58篇。论文的零被引率与当年刊登论文的数量关系不大, 而与论文的下载率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类论文出现零被引的可能性大于综述类论文, 作者人数为1名的论文和没有项目资助的论文出现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该文最后指出, 论文出现零被引涉及到多种因素, 但与稿件内容质量、期刊影响力、论文可获取性等具有一定。需要结合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 减少期刊论文的零被引情况, 提高《生态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