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6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杨熳  卢冰婕  段媛媛  陈晓峰  马建岗  郭燕 《遗传》2017,39(8):726-736
为探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关系,解析该基因调节骨质疏松症的功能机制,进而为中国汉族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从我国陕西地区征集了1300例汉族样本,并测量髋部/脊椎骨密度。选取BDNF基因上的14个标签SNPs进行基因分型,与1300例样本BMD进行关联分析,发现8个SNPs与髋部/脊椎BMD显著关联(P < 0.05)。其中,SNP rs16917237同时与髋部和脊椎骨密度关联,经Bonferroni校正后仍表现出显著性(0.05/14 = 0.0036)。整合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析、表观功能注释、表达数量基因座分析、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BDNF基因调节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构建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人骨形态形成蛋白(rhBMP-2)诱导分化模型,利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除BDNF。结果显示:14个SNPs位于同一单体型内;rs16917237在成骨细胞中表现出较强的激活型组蛋白H3K4me1、H3K4me3、H3K27ac修饰信号以及P300结合信号,表明其在成骨细胞中可能具有调控活性;rs16917237在11个组织中均能显著影响BDNF基因表达;BDNF基因位于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MAPK通路中;BDNF敲低能够显著降低MAPK通路中与成骨分化相关的CREB 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调控CREB表达进而影响成骨分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实验结果一致,表明BDNF基因可能是影响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32.
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刺槐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 随林龄的增大,刺槐比叶面积、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叶全氮含量及叶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30年林龄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9.18 cm2·g-1、12.33 cm2、0.09%、33.01 g·kg-1、523.08 g·kg-1.随林龄的增大,叶组织密度、叶全磷含量、叶厚度及气孔密度呈增大趋势,气孔长度及气孔宽度呈减小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全磷含量、叶片含水量、叶厚度及气孔密度均为刺槐叶功能性状随林龄变化的主要指标.各指标间呈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刺槐能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形成最佳功能组合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影响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比叶面积及气孔长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气孔宽度、叶组织密度、叶厚度、叶全磷含量、叶全氮含量及气孔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有机碳含量,这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随林龄的增大,刺槐群落土壤养分得到改善,进而影响刺槐叶功能性状.不同林龄刺槐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反映出刺槐具有较强的叶片形态可塑性,有利于其适应黄土丘陵区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33.
四川自贡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发现于四川省自贡市距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坑0.5~3km处的几株化石木。它们的地质时代与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相同,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属于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根据解剖结构特征,确定它们属于原始的松柏类植物———南洋杉型木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自贡南洋杉型木新种(AraucarioxylonzigongensisDuansp.nov.)。化石木的发现对探讨恐龙的生活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通过DNA体外重组技术,以pET-3b为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6R(B)和PET-6R(B)4,分别编码28kD的hIL-6R配基结合区片段及其53kD的二联体蛋白,并为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所证实。SDS-PAGE分析表明,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可分别表达出28kD的蛋白rIL6R-28和53kD的rIL6R-53。重组蛋白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45%和29%左右。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IL-6R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35.
长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 但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 尤其是人类扰动所致的变化, 长江中的几种极其重要的大型物种先后因此而走向“灭绝”, 或“极可能灭绝”, 或“极度濒危”, 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以现存于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的生存状况为核心, 建立一项新的生态考核指标, 以综合表征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为“十年禁捕”和《长江保护法》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 是长江中极可能仅存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 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已成为长江“明星”物种。长江江豚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变化与长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具有综合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的基本属性。在复杂的水下声环境中, 长江江豚的声纳信号具有独特的时频特征, 具有较强的可监测性和可量化特征,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江江豚的被动声学监测、实时识别和群体估算。同时, 在自然水域对长江江豚进行被动声学监测是一项方便和高效的工作。在沿江和沿湖设置一些样地水域, 布置水下声学仪器, 开展长期被动声学监测, 不但可以掌握长江江豚的分布规律、群体规模及其变化, 而且可以为定量分析样地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丰度提供可信的依据, 继而可以为定量评价所监测水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扰动提供长期数据支撑。因此,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 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考核指标, 用于定量评价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并用于考核相关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际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6.
张春雨  段恩奎 《动物学报》2005,51(1):F006-F006
今年是《动物学报》创刊70周年。70年的风雨历程不仅记载了《动物学报》的辉煌历史,而且也预示着她未来缤纷壮丽的前景。70年前创刊时的艰辛和许多关于《动物学报》成长的故事已成为昨日的记忆,今天的《动物学报》仍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奋力搏击。  相似文献   
37.
绝大多数的脊椎动物,本事再大也不能在水面上奔跑。但皇冠鬣蜥却有这功夫。皇冠鬣蜥是栖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的一种小型蜥蜴,成蜥重90克(不到2市两)左右,小蜥仅重2克。皇冠鬣蜥生活在靠近河溪和水塘的地方。平时四脚爬行,一旦受惊,能用后脚飞快地在水上奔跑而不会沉下去。有了这一祖传绝技,它们轻易地甩掉追兵,从而化险为夷,保住自己的性命。据研究,皇冠鬣蜥之所以能在水上奔跑,是因为它身体轻盈且脚步快速之故。它右脚踩上水之前,左脚已经迈出;而左脚踩上水之前,右脚已先迈出。此外,皇冠鬣蜥的脚上还有点儿小名…  相似文献   
3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通路是调节替换活化的(alternatively activated)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中心环节.姜黄素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有着良好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巨噬细胞株的体外炎症模型,用姜黄素及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对其进行干预,观察巨噬细胞株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当特异性抑制PPAR-γ通路后,姜黄素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能是通过激动PPAR-γ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的抗炎机制及治疗慢性低度炎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
分析GⅡ.4基因型中国香港株(GⅡ.4 HongKong,GⅡ.4 HK)P颗粒蛋白与组织血型抗原的相互作用方式以探索GⅡ.4 HK的受体结合特征。利用大肠杆菌蛋白表达系统得到GⅡ.4 HK及GⅡ.4 Sydney的P颗粒蛋白,通过寡糖和唾液结合实验研究其与不同组织血型抗原的结合特异性;对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比较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成功制备到GⅡ.4 HK与GⅡ.4 Sydney的P颗粒蛋白,GⅡ.4 HK和GⅡ.4 Sydney P颗粒与人A、B、AB、O型唾液均有结合,也与含fucose的H双糖寡糖有很好的结合。GⅡ.4 HK与GⅡ.4 Sydney流行株具有相似的组织血型抗原结合特征,但结合能力弱于GⅡ.4 Sydney流行株,GII.4 HK在多个抗原位点有氨基酸改变,可能引起抗原改变,有必要对GⅡ.4 HK流行情况的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40.
中华施迈斯内果在辽西的发现为被子植物的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施迈斯内果是一个具有近170年研究历史的植物化石属。新近发现的中华施迈斯内果中发现了以前没被认识到的新特征(未成熟的雌性器官的中央结构有一个纵向的隔壁和封闭的顶端)。新的特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化石的系统位置。王鑫等人通过仔细分析被子植物的定义、结合新的化石特征认为施迈斯内果代表了一个具有被子植物特征的新类群。按照现有的被子植物定义,施迈斯内果可以归入被子植物。这样一来,被子植物的历史就会被前推到早侏罗世。当然也不排除未来被子植物的定义改变后为施迈斯内果建立一个与被子植物平行的种子植物新类群的可能性。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施迈斯内果的由来、特征以及王鑫等人如何判定其为被子植物的逻辑思维过程,以便大家论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