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51.
贾第鞭毛虫(Giardia)是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可引起贾第鞭毛虫病。而金丝猴(Rhinopthecus roxellanae)的贾第鞭毛虫感染,迄今尚未见报道。1986年在武汉动物园检查来自湖北神农架林区的金丝猴肠道寄生虫时,发现该猴有贾第鞭毛虫(Giardia sp.)感染,现予报道。此次检查,未能从金丝猴排出的粪便中找到贾第鞭毛虫的滋养体。光镜下包囊呈卵圆形,大小均匀,折光性较强。经卢戈氏碘液着色后,呈棕黄色,可见囊内虫体的部分结构。采用肖丁氏液固定、铁苏木素染色后,油镜下呈椭圆形。大小为10.00~11.50×5.00~7.00微米。囊内虫体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152.
猕猴属三个种的血液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3.
高黎贡山柳氏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柳氏蚤属Liuopsylla一新种,杆形柳氏蚤L.clavula sp.nov.。新种与锥形柳氏蚤L.conica Zhang,Wu et Liu,1985接近,但有明显区别。标本采自云南高黎贡山多齿鼩鼹(Nasillus gracillis)体上。  相似文献   
154.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特征,以及为合理应用桉树枝条生物炭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基于桂北桉树人工林田间试验,以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枝条为原料,在500℃条件下厌氧制备生物炭,施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CK)、0.5%(T1)、1%(T2)、2%(T3)、4%(T4)和6%(T5)的桉树枝条生物炭,输入1 a后,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沿着土层垂直深度,土壤酶含量减小。(2)各土层脲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脱氢酶的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时含量最高。(3)酸性磷酸酶、蔗糖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纤维二糖苷酶的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生物炭施用量为2%时含量最高,蔗糖酶和纤维二糖苷酶则在生物炭施用量4%时含量最高。总体上,桉树枝条生物炭施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其在桉树人工林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5.
李新民  段全红 《兽类学报》1989,9(4):307-309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与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长爪沙鼠(M.ungui-culatus)为我国广泛分布的沙鼠亚科(Gerbillinae)的3个种类。对它们的研究,前人多偏重于外部形态及生态学的观察,而解剖学方面的报道不多。1988年,作者研究了这3种沙鼠躯干骨和四肢骨,为阐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积累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6.
目的通过对中国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2013年中国48家综合医院收集的1 562株酵母菌进行流行病学分布及唑类耐药性分析,为临床侵袭性酵母菌的唑类用药提供数据基础。方法收集2013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监测网48家医院共1 562株酵母菌菌株及其原始信息,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 MS,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结合核糖体DNA测序明确菌种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44-A2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性。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出酵母菌1 562株,其中白念珠菌分离率最高(38.4%),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18.4%)、热带念珠菌(16.4%)、光滑念珠菌复合体(9.4%)及其他少见菌种(<6.4%);患者性别中男性占比(60.7%)高于女性(38.9%);患者年龄中,65岁以上年龄段患者最多(34.2%),其次为50~65岁(30.6%)、15~49岁(29.9%)和0~14岁患者(<1.9%);标本来源中以血液标本(46.4%)为主,其次为腹水(10.2%)、导管(9.2%)及引流液(8.5%)、分泌物(5.2%),其他标本类型均较少(<4.7%)。住院患者分离率(93%)显著高于门急诊患者(7%);科室类型中以外科患者(33.8%)为主,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27.5%)、内科患者(20.5%)及其他病房(<18.2%);药敏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敏感性均较高(>94%),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伏立康交叉耐药率最高(21.9%),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交叉耐药率次之(15%),其次为季也蒙念珠菌(8.1%)和菌膜念珠菌(4.3%)。结论应持续加强中国地区侵袭性酵母菌监测,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合理控制其用量,防止耐药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7.
158.
为了解云南省农耕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云南不同经纬度、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于2010年8月—2018年4月,选取云南省25个调查样区中104块农耕地,采用铗夜法开展小型兽类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农耕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共捕获小型兽类3240头,隶属4目9科21属42种,其中啮齿目最多,以齐氏姬鼠和黄胸鼠为代表.25个样区聚类为三大类.小兽在纬度和垂直分布上类似,低纬度和低海拔范围的种类相对较少,以家鼠属和小鼠属为主,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以姬鼠属、白腹鼠属和绒鼠属为主.小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地区;经度水平分布上,小兽多样性指数呈V型分布格局,在98°—99° E最高;而纬度水平上,小兽多样性指数由南到北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表明,各因子对农耕区小型兽类多样性指数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为经度>海拔>纬度.相似性分析表明,相邻梯度带之间小兽群落结构为中等相似,相似性最高出现在中海拔带、中纬度带、低经度带之间,不同梯度带距离越远,小兽相似性越低.云南省农耕区小兽群落结构在不同维度上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随环境梯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9.
采后生理学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围绕鲜活果蔬的保存、运输和供给。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组等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果蔬采后生理学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前沿,深入探讨果蔬采后成熟、衰老和品质保持的调控机理和贮藏环境对品质的生理应答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Met氧化存在被Met亚砜还原酶A和B逆转,提出了LcMsrA1/B1下调表达导致LcCaM1氧化加速,增强了LcNAC13和Lc WRKY1的DNA结合活性,从而激活或抑制荔枝(Litchi chinensis)果实采后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MaMYB3通过直接抑制淀粉降解相关基因和MabHLH6对淀粉降解产生负作用,从而延迟香蕉(Musaacuminata)果实成熟;鉴定出直接调控柑橘(Citrusreticulate)果实的α-和β-支链类胡萝卜素转化的R2R3-MYB转录因子和参与桃(Amygdaluspersica)果实香气形成的萜类合成酶编码基因TPS家族成员以及WRKY和AP2/ERF转录因子;SlVPE3通过激活KTI4方式调节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果实抗病性机制。针对国际上学科发展方向与特点,认为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紧跟国际发展前沿,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存在学科大而不强、领军人才不足、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对未来发展需求、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0.
目的通过对老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TC)皮肤症状的观察和鉴定,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皮肤型狼疮的小鼠模型。方法观察TC小鼠出现皮肤症状的年龄,对比同龄小鼠与C57BL/6小鼠的皮肤症状,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及抗ANA抗体,HE染色检测小鼠皮肤病理学症状。结果 2/3的TC小鼠出现毛发脱失、皮肤溃烂等症状,其病变最早发生于40周龄,皮肤病变的狼疮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和抗ANA抗体滴度明显高于C57BL/6小鼠(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狼疮小鼠角质层缺失,上皮层连续性中断,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狼疮小鼠在40周后会出现皮肤病变,显示该小鼠可作为一种研究慢性皮肤型狼疮的疾病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