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01.
一、基源及分布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属胡颓子科。别名有:酸刺、黑刺、醋柳、醋刺柳等。原野生于欧亚两洲的温带,我国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宁夏、西藏、内蒙、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分布。自古以来蒙藏民族就有用沙棘的果实医治疾病的习惯,藏语称沙棘为“大尔卜兴”,少数民族用沙棘治疗跌打损伤、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等。根据《西藏常用中草药》和《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中记载:沙棘具有活血散瘀、化痰宽胸的功能。  相似文献   
80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染色内镜及常规内镜模式鉴别诊断非肿瘤性、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患者,均行NBI、染色内镜、常规内镜检查。比较三种模式图像清晰度以及鉴别诊断非肿瘤性、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效能。结果:NBI、染色内镜模式图像质量评分分布优于常规内镜(P<0.05),NBI图像质量评分分布优于染色内镜模式(P<0.05)。以病理结果为准,常规内镜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检出率73.13%,NBI 91.04%,染色内镜96.26%,NBI、染色内镜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检出率高于常规内镜(P<0.05),NBI、染色内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BI模式下检测NBI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01,P<0.05)。NBI、染色内镜诊断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染色内镜、NBI、常规内镜诊断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95%CI:0.812~0.956)、0.921(95%CI:0.860~0.982)、0.750(95%CI:0.651~0.848)。结论:NBI、染色内镜在鉴别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结直肠增生性病变方面效能相似,均优于常规内镜,NBI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高,更适合结直肠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03.
本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从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SGSF622(Berkleasmium sp.)、SGSF289(Oidiodendron sp.)和SGSF062(Parapyrenochaeta sp.)的提取物中获得8个天然产物,经核磁共振、质谱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1-甲氧基-Sch53825(1)、3,4-二羟基-10-甲基-2-亚甲基十六碳-9-烯酸(2)、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3)、环(D-色-L-脯)二肽(4)、6-demethylkigelin(5)、lignicol(6)、indole-3-carboxaldehyde(7)和N-(5-amino-2-hydroxy-1-oxopentyl)-tyrosine(8),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活性最强,抗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MIC值为7.81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