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86 .2 4 7、12 9.0 0 5 t/ hm2和 14 4 .795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85 .2 2 3、12 6 .989t/ hm2和 14 2 .4 88t/ hm2 ,随群落针阔树种转化替代 ,群落总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生长量为 3.2 75~ 5 .6 99t/ hm2。生物量和年生长量排序为刺槐人工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贮量表现为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凋落物的不同引起的 ;刺槐林和辽东栎林林下植被层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凋落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同化器官的各种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器官 ,茎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低。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0 .74 5、1.378t/ hm2和 1.80 5 t/ hm2 。不同林分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差别较大。因采伐而引起的 3林分林地养分流失量分别达 6 5 .4 5 %、5 3.76 %和 2 5 .1%。 3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 :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凋落物营养元素贮  相似文献   
103.
晋陕宁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与农林牧业持续发展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宁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利用土地是其主要原因,生态修复与环境重建是该区生态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应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简称SD)和“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理论建立了该区生态修复和环境重建的SD模型,它分为人口、农业、林业、牧业、农村经济、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6个模块,仿真时间1990~2080年,步长1a。经检验该SD模型的有效性为93.5%,可用于未来仿真预测。根据该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农牧业发展现状,选择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3种典型模式——同步发展模式(A模式)、逐步调整模式(B模式)和现状发展模式(C模式)进行仿真研究,预测3种模式2000~2080年的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的发展动态以及农林牧业和生态环境演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坡耕地和草场退化是制约农林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加速治理侵蚀,可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农林牧业持续发展。同步发展模式(A模式)是该区生态修复和环境重建的3个仿真模式中的最优策略,它可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和生态一经济趋向良性循环,并提出该区生态修复与环境重建的对策措施。该SD模型结构合理,运行功能良好,能较真实的模拟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变量的复杂生态系统的动态行为,为生态修复研究提供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4.
8种阔叶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郑淑霞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06,26(4):1080-1087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8种阔叶树种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8种阔叶树种紫玉兰、广玉兰、玉兰、美人梅、铁杆梅、腊梅、红碧桃和紫薇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的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指示了不同树种间的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能力差别较大.8种阔叶树种叶片的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和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的种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之比(Fv/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种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各树种叶片的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以及PSⅡ的潜在热耗散能力差别较大,而实际光下最大荧光(F′m)和PS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的种间差异不显著.3种木兰科植物的Pn、Tr、WUE和WUEi平均值均高于3种蔷薇科植物,说明木兰科植物的光合能力较强,对吸收的光能和水分的利用较高.蔷薇科植物的Fv/Fm、Fv/Fo、ФPSⅡ、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平均值均高于木兰科植物,而木兰科植物NPQ较高,表明其PSⅡ的潜在热耗散能力较强,可有效地避免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损伤.研究还表明3种木兰科植物和3种蔷薇科植物之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大,说明同一科属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较为相近.相关分析表明,8种阔叶树种叶片的Pn与Tr、Tr与gs、Fv/Fm与Fv/Fo、ФPSⅡ与F′v/F′m、qp与NPQ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Tr、gs与WUE、WUEi,Pn与ФPSⅡ,ФPSⅡ与NPQ,F′v/F′m 与 qp、NPQ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5.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 9±8.64)粒· m-2)>29a人工林((346.8±7.45)粒· m-2)>54a人工林((327.1±8.13)粒· m-2)>天然林((146.9±5.25)粒· m-2)>18a人工林((78.1±2.72)粒· 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 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6.
邓娟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09,29(6):3231-3240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油松林自然化发育过程中的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库和碳库的变化规律,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子午岭林区天然油松群落为参照,选择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人工油松林,分别对其土壤的氮库、碳库及植物叶片养分库和碳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松针叶C、N、P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9.5±63.75)mg/g、(8.53±0.50)mg/g和(0.94±0.64)mg/g,叶片C含量大小依次为阳坡天然林>阴坡天然林>阴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阳坡人工林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阳坡天然林.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叶片C/N、C/P差异显著,叶片N、P和N/P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叶片C含量差异不显著.油松叶片C含量与N、P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N和P之间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立地的油松林除40~60cm土层土壤C、N含量无显著差异外,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的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同时阳坡人工林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阴坡人工林.0~20cm、20~40cm两个土层土壤C含量与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N、P均呈显著正相关.子午岭林区阳坡的人工油松林不仅叶片养分含量较高,而且林地土壤是该区土壤的最大养分库和碳库.  相似文献   
107.
NaCl胁迫对茄子嫁接苗叶片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 mmol·L-1 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NaCl胁迫显著增加了叶片精胺和ABA含量;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在胁迫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嫁接苗的腐胺和亚精胺含量降低幅度低于自根苗,而精胺和ABA含量上升幅度则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NaCl胁迫下ABA的快速积累和保持相对高的多胺含量与嫁接苗耐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分析在不同聚块大小条件下,天敌对蜡蝉类Fulgoroidea空间上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聚集原因和聚集范围,为评价蜡蝉类的天敌优势种和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法、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乌牛早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蜡蝉类及其8种天敌进行分析。蜡蝉类与其8种天敌均方差峰值时聚块样方数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蜡蝉类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依次是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0.8010)、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0.7617)和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7613)。在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分布格局时的扩散系数C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时扩散系数不断减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其相互之间的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种群聚集均数λ多数情况均大于2,其聚集是该虫本身原因引起的,并且λ的绝对值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用蜡蝉类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是聚块中有4个基本样方,即本文的16 m~2。为该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是分析害虫与天敌空间关系的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充分发挥中性昆虫蚊虫作为天敌的食饵替代物作用,科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2015年和2016年开展了合肥地区白毫早茶园和乌牛早茶园害虫匮乏时期(3—5月)的天敌与蚊虫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天敌和蚊虫各自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蚊虫与天敌变程的关联度,关联度值越大的天敌在空间上对蚊虫的跟随关系越密切。并分析茶树品种间及年度间天敌位次的变化。8种天敌中,白毫早茶园2015年与蚊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是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三突花蟹蛛和茶色新圆蛛;2016年的是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两年间前四位天敌有3种相同,但位次不全相同。乌牛早茶园2015年与蚊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2016年的是三突花蟹蛛、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和茶色新圆蛛;两年间前四位天敌中有茶色新圆蛛和三突花蟹蛛2种相同。年度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7.5%,茶树品种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93.75%。按照天敌位次总和及按照天敌与蚊虫空间关系密切指数总和评判,两种茶园2015年和2016年3—5月份与蚊虫空间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均依次是粽管巢蛛、三突花蟹蛛、茶色新圆蛛和八斑球腹蛛。本文的结果为人为地促进优势种天敌建群,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荒漠草原沙漠化植物群落及土壤物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庄生  安慧  邓蕾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16,36(4):991-1000
沙漠化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形式之一。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探讨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物理特性对沙漠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潜在沙漠化阶段草地以牛枝子、猪毛蒿、中亚白草为优势种,轻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中亚白草、苦豆子为优势种,中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狗尾草、虫实为优势种,重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沙米、赖草、狗尾草为优势种,极度沙漠化阶段草地以沙米为优势种。(2)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盖度均呈降低趋势,但轻度沙漠化阶段草地植被生物量比潜在沙漠化增加了23%。(3)草地沙漠化导致土壤容重和土壤粗砂粒含量增加,而土壤水分,土壤细砂粒和粘粉粒含量降低。荒漠草原沙漠化导致了土壤环境和植被明显退化,草地生产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