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此前,我们应用~(125)IUdR 技术证明,带Ehrlich 实体瘤小鼠脾脏细胞在体外对Ehrlich 肿瘤靶细胞的DNA 合成产生明显的细胞静止效应。随着肿瘤的增大,脾脏细胞对肿瘤细胞~(125)IUdR 参入的抑制也愈益增强。这种细胞静止效应是非特异的。在去除胸腺、X-线照射,骨髓重建的带Ehrlich 瘤的小鼠脾脏中也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8年羌塘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台站的地表逐日最低温度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近38 a以及全球变暖1.5℃和2℃阈值时羌塘自然保护区地表土壤冻结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8 a近地表土壤冻结开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率为7.72 d·10 a^-1,冻结终止日期以8.17d·10 a^-1的速率显著提早;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均呈显著缩短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缩短14.69和11.19 d;同时段内,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土壤冻结参数的变化率均大于青藏高原。(2)在年代际变化上,自然保护区呈现土壤冻结开始日期推迟、冻结终止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缩短的变化特征。(3)土壤冻结参数在21世纪初均发生了气候突变,较青藏高原土壤冻融时间的突变点偏晚。(4)在全球变暖1.5℃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自然保护区土壤冻结参数变化值相同,冻结开始日期推迟25 d,冻结终止日期提早22 d,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分别缩短46和28 d;变暖2.0℃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土壤冻结开始日期推迟35和33 d,冻结终止日期提早30和29 d,冻结持续时间减少64和62 d,冻结天数缩短40和39 d。  相似文献   
13.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 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 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 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 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 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 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 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 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 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公立医院临床医师对基因技术与生命伦理的认知调查显示,临床医师对基因技术的优势与风险有一定的认知,但认知差异较大,需要对临床医师加强生命伦理的培训,加强基因相关法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西藏地区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感染结核科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64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中发热、头痛病例较高,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占总病例数比例高达53.1%(34/64).脑脊液改变:蛋白(0.16-7.5)g/L,平均(2.13± 1.61)g/L;糖定量(0.2-4.0)mmol/L,平均(1.49± 0.96)mmol/L;氯化物(92.3-124.7) mmol/L,平均(106.8± 7.51) mmol/L.头颅影像异常29例(45.3%),其中脑积水25例(39.1%),脑梗死2例(3.1%),脑膜增厚2例(3.1%).64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46例(72%),在院死亡8例(12.5%),自动出院10例(15.6%).结论:西藏地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以成人为主,在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方面有自身地域和民族特点,及时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舒巴坦与莫西沙星联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区住院的9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A组(31例)对照B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粉针3.75 g,bid,联合莫西沙星0.4 g,静脉注射,qd,对照A组患者则单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粉针3.75 g,静脉滴注,bid,对照B组患者采用单用莫西沙星0.4 g,静脉注射,qd,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0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0天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啰音、胃肠道情况及体温等均显著好转,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显著高于对照A组(100%vs 87.09%,P0.05),对照B组的有效率也较A组提高(96.77%vs 87.09%,P0.05)。观察组总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92.86%vs 51.61%),对照B组的总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70.97%vs 51.61%),但观察组和对照B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86%、74.19%、90.32%,观察组和对照B组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的效果,稍优于单用莫西沙星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治、年轻、中高/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年龄≤60岁、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 IPI)评分≥2分的初治DLBCL病例,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120例,中位随访28(4-106)个月,3年PFS率53.25%,OS率61.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治疗方案及近期疗效、自体移植对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PFS、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轻、中高/高危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病理细胞来源、Ki-67等在本组病例中未见显著预后意义,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该实验以烟草悬浮细胞 BY 2 为材料,在烟草悬浮细胞中分别加入0.05、0.10、0.15、0.20 mmol·L-1AlCl3,以等体积去离子水处理的悬浮细胞液为对照,并依据前述实验结果选择0.15 mmol·L-1 AlCl3,分别添加5 mmol·L-1 DMTU(H2O2 抑制剂)、20 μmol·L-1CaCl2、15 μmol·L-1 LaCl3(Ca2+通道抑制剂)和50 μmol·L-1 ATP设计多项处理,分析胞外ATP(eATP)对铝离子(Al3+)胁迫引起的植物细胞死亡及其胞内H2O2、Ca2+的影响,以揭示Al3+胁迫下植物调节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扩展对eATP功能的认知。结果显示:(1)随着 AlCl3 胁迫浓度的提高,细胞死亡水平和胞内H2O2水平上升,而胞内Ca2+和eATP水平则逐渐降低。(2)外援施加H2O2抑制剂 DMTU(二甲基硫脲)和Ca2+能够有效缓解AlCl3诱导的细胞死亡水平的上升;而Ca2+通道抑制剂LaCl3(三氯化镧)则加剧了AlCl3胁迫下的细胞死亡。(3)在AlCl3胁迫下对细胞添加外源ATP,能够缓解AlCl3胁迫下胞内H2O2水平上升和Ca2+水平下降的同时,并显著降低AlCl3胁迫导致的细胞死亡。研究表明, Al3+以剂量依赖的模式提升细胞死亡和细胞内H2O2的水平并降低胞内Ca2+和eATP水平,AlCl3诱导的细胞死亡受到H2O2和Ca2+水平变化的调节,eATP可以通过调节H2O2与Ca2+水平缓解AlCl3诱导的细胞死亡。推测Al3+胁迫可能通过抑制钙离子通道而破坏了细胞内H2O2和Ca2+之间的协同关系,外源ATP对Al3+诱导H2O2上升的缓解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提升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及MTT法(MTT assay)对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的果实香椿子的石油醚提取物组成成分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从香椿子石油醚提取物的甲酯化与非甲酯化样品中共检测出108种成分,这些成分类型以萜类、烃类以及有机酸为主,从甲酯化样品中检测鉴定了67种,非甲酯化样品中检测鉴定了65种,24种为两个样品中的共有成分。在这些成分中,γ-谷甾醇、豆甾-4-烯-3-酮、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等成分的相对含量均在8.0%以上。提取物对HepG2、THP-1、Hela、MCF-7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THP-1细胞在最大考察浓度的抑制率为(60.64±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