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4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3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脑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饲养至14周龄的雄性KKAy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每日腹腔给药,剂量为3 mL/kg),同龄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血糖仪测量20、24、28周龄时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28周龄时处死各组小鼠,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6-酮-前列腺素-F1α( 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KKAy小鼠从20周龄开始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P<0.01);黄芪治疗组小鼠从20周龄开始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P<0.01),但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6-Keto-PGF1α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1),TXB2含量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小鼠6-Keto-PGF1α水平升高(P<0.01),TXB2含量下降(P<0.01).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小鼠神经细胞胞核染色质疏松,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缩小,核糖体减少;治疗组小鼠以上病变明显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脑微血管病变,保护神经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332.
细胞的一切功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的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有两处:基质中和RER 上的多聚核糖体上。特定蛋白有特定的合成场所和转运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分泌蛋白、膜嵌入蛋白、溶酶体蛋白、亲核蛋白、过氧物酶体蛋白、叶绿体蛋白、线粒体蛋白的转运方式 相似文献
333.
谷子雄性不育系1066A不育基因和黄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雄性不育系1066A为母本,豫谷1号三体(1-7)及四体8和四体9作父本进行杂交,应用初极三体分析法,进行了谷子雄性不育基因和黄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通过配置大时杂交组合和反复授粉,利用豫谷1号三体的极少量花粉,获得了三体2-9的F1代杂种,各杂种三体的形态与豫谷1号三体基本个似,略有差异,苗色呈绿色且可育。杂种F2植株的育性都产生分离。结果是三体3、5、7、8、9的F2代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标之比为3:1,三体6的可育株与不育株之比为14:1(x^2=0.012,p=0.01)。杂种F2分离出的绿苗与黄苗之比只有三体7为12:1(X^2=0.36,P=0.01),其他均为3:1。因此,可以确定1066A的不育基因为隐性单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该品系的黄苗基因也是隐性单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33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学结果血流感染(BSI)脓毒症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白蛋白(PCT/ALB)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BSI脓毒症患者130例,根据不同病原学结果分为真菌组11例、革兰阳性菌(G+菌)组49例、革兰阴性菌(G-菌)组70例。根据28d临床结局将BSI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94例。检测并计算PT、NLR、PCT/AL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SI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NLR、PCT/ALB对BSI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G-菌组PT长于真菌组、G+菌组,NLR、PCT/ALB高于真菌组、G+菌组(P<0.05),真菌组与G+菌组PT、NLR、PCT/ALB比较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PT延长,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升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升高、NLR升高、PCT/ALB升高为影响BSI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T、NLR、PCT/ALB联合预测BSI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大于PT、NLR、PCT/ALB单独预测(P<0.05)。结论:相比真菌和G+菌,G-菌BSI脓毒症患者PT、NLR、PCT/ALB明显升高,且PT、NLR、PCT/ALB升高是影响BSI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BSI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35.
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如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等的树皮或枝叶提取到的紫杉醇(Tax-ol)是一种具有强抗癌活性的二萜烯类化合物[1].作为一种治疗晚期卵巢癌、乳腺癌的新药已经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被批准上市,成为迄今从植物中提取的最有效的抗癌药之一[2].但由于紫杉树皮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如紫杉醇的化学合成、半合成,从真菌中提取紫杉醇以及改善红豆杉的栽培措施等等均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离实际应用还相差太远[5,6].而利用组织和细胞培养方法替代砍伐天然红豆杉树皮来提取紫杉醇,也已成为近几年来红豆杉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7].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是分布于我国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含量在我国现有的几种红豆杉植物中属于较高的一种[3],在我国,近些年来亦有不少实验室在红豆杉细胞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文献报道的较少[8-10].本文报道利用云南红豆杉细胞培养方法来生产紫杉醇,以最终取代从天然来源的树皮和枝叶中提取的可能性,对云南红豆杉进行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36.
以GenBank公开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苷酸序列为材料,从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布的分析角度出发,分析了来自于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49个地区的76株甲流病毒的HA片段。分析表明:所分析序列的SSRs的分布都很相似,其中单碱基重复的相对丰度值和相对密度值均高于其它五种碱基重复的相对丰度值和相对密度值;甲流病毒HA片段的SSRs与HIV-1[16]基因中的SSRs相比,前者的相对丰度值和相对密度值高于后者。这些结果表明甲流病毒基因中的SSRs可能与甲流病毒的快速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337.
本实验将活及灭活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2)接种于小鼠宫颈处,然后连续取宫颈组织及脱落细胞,行巴氏、H-E及免疫荧光染色,光镜观察,旨在为HSV-2感染的防治研究提供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及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本实验发现,活病毒组可出现以下病变;1.细胞肿胀,体积增大;2.多核巨细胞形成;3.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4.核仁、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甚至融解;5.细胞固缩、融解或气球样变;6.宫颈、阴道上皮出现疱疹;7.病变细胞内出现HSV-2的特异性抗原。灭活病毒组的变化与上述基本类似,但有以下区别;1.病变出现晚,但持续时间长;2.白细胞浸润现象极明显;3.细胞坏死现象少见,多核细胞甚多,并可见一些细胞聚集成花瓣或豆芽状,细胞之间有丝状或带状胞质桥相连。对照组无上述改变。对本试验的意义及灭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8.
九味消肿拔毒散外治蝮蛇咬伤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九味消肿拔毒散外治蝮蛇咬伤的疗效。方法实验研究采用30只大白鼠局部注射蝮蛇毒造模后,外敷九味消肿拔毒散,并观察不同时段的疗效。另外,采用随机平衡对照设计,选择135例蝮蛇咬伤患者,分为九味消肿拔毒散治疗组90例.季德胜蛇药片对照组45例,外敷治疗后,观察比较消肿、止痛、消除瘀斑等方面的疗效。结果九味消肿拔毒散在动物实验与临床治疗上,其消肿、止痛、消除瘀斑的效果明显优于季德胜蛇药片对照组。结论九味消肿拔毒散是外治蝮蛇咬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39.
柿树真绵蚧Eupulrinariacitricola(Kuwana)的报道在国内尚属首次。近年来该虫在河北省部分柿产区日趋严重,成为柿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当地1年发生1次。以2龄若虫在当年生枝条上越冬,第二年3月上旬越冬虫体复苏,4月20~25日成虫交配,5月20~25日雌成虫产卵,6月10~20日若虫孵化后,固定在叶片上越夏,9月下旬越夏若虫蜕皮进入2龄,并转移到当年生枝条上越冬。农药防治结果表明:久效磷、氧乐果等有机内吸剂的防治效果很好,防治的最佳时间是6月中旬。该虫在当地的主要天敌有红点瓢虫ChilocoruskuwanaeSilvestri、黑缘红瓢虫C.rubidusHope和一种寄生蜂。 相似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