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8篇
  3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三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相似文献   
142.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桔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人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的PCR-RFLP方法鉴别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探索其种群快速鉴定的方法, 利用 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4个地理种群(江西龙南、江西修水、山东泰安、黑龙江哈尔滨)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AseⅠ, MboⅠ, NlaⅢ和RsaⅠ在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中均没检测到多态性; 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检测到种群间的多态性; 利用HaeⅢ既检测到了种群间的多态性, 又在山东种群中检测到种群内多态性。根据酶切图谱, 共发现4种单倍型, 单倍型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群鉴别的标志。根据限制性片段共享度, 利用POPGEN 3.2计算4个种群的遗传距离, 并利用MEGA3.1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不相符, 其遗传变异程度与其滞育的特征也不相符。据此认为线粒体COⅠ基因的PCR-RFLP分析可以用于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4.
模拟化感作物种植密度对杂草种群数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化感作用的作物其种植密度会影响杂草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应用数学模型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对作物化感作用下杂草种群动态进行了模型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当作物的种植密度较大时,杂草的种群动态数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当作物种植密度低于一定数量时,其化感作用对杂草的种群动态数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研究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AEG-1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参与大肠癌的进展。方法采用qRT-PCR检测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统计AEG-1对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其在不同癌症分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AEG-1表达量与大肠癌诊断敏感性的关系。采用体外实验将si-NC、pc-DNA-NC、si-AEG-1、pc-DNA-AEG-1转染到大肠癌SW116和LOVO细胞中,然后通过qRT-PCR检测转染效率以及AEG-1在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EG-1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情况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相关蛋白N-cadherin、E-cadherin、MRP的变化情况。结果 77例大肠癌患者组织中AEG-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浸润T3+T4期的患者中AEG-1的表达水平高于浸润T1+T2期患者。Ⅲ+Ⅳ期患者中AEG-1的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AEG-1高表达组患者OS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AEG-1表达量与大肠癌诊断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LOVO细胞系中,降低AEG-1表达后其细胞活力、侵袭力明显降低,同时间质细胞标志蛋白N-cadherin、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量降低。在SW116细胞系中,过表达AEG-1后上皮间质转化、耐药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AEG-1在大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上升,AEG-1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和耐药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6.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6个不同林龄人工梭梭种群的结构特征、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7年生人工梭梭林能天然更新,17年生时幼苗(高度H<30 cm)、幼树(30≤H<50 cm)和小树(H≥50 cm)的密度均达到“优”级,小树的平均高度和基径为1.10 m和1.91 cm.20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长势最好,35%的个体树高在2.50~3.00 m,23.1%个体的基径达8.00~10.00 cm; 33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高和径生长明显衰退,但自然落种更新能力依然较强; 梭梭自然落种更新密度与0~10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关联度最大(0.87),其次是土壤速效磷(0.84)及土壤水分含量(0.79),pH 8.1~8.6的土壤未限制更新层的营养生长.在主林层,与整个更新层个体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人工梭梭林母树生物量(0.77),而与更新层小树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种植密度(0.71)和母树年龄(0.70).  相似文献   
147.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浙江省安吉县采集了相邻的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分析土壤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研究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而WSOC、MBC、ROC、WSON和MBN显著下降.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有机碳中的烷氧碳和羰基碳比例显著下降,而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A/O-A值和芳香度均显著增加.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8.
杀鞘翅目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及其杀虫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国土壤中分离出2株杀鞘翅目昆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YM03及SHQ11-10。YM03的血清型为H8a8b,SHQ1110的H血清型未知。二菌株皆产近菱形的薄扁伴孢晶体,分别含68~70kD和65kD的晶体蛋白质。毒力生物测定证明对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及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有高毒效。发酵性能良好。YM03粉剂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有高效。稀释400倍喷雾,防治效果达94.6%。  相似文献   
149.
在随机引物建库的基础上 ,通过交叉设计引物及加单链DNA接头 ,应用RT PCR技术克隆了家蚕质多角体病毒dsRNA片段Ⅳ的全长cDNA ,并测定了它的全序列。该片段长 3,2 6 2bp ,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 ,编码一个长 1 ,0 5 8氨基酸的成熟多肽。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与日本BmCPV片段Ⅳ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89%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5 %。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