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为了明确柳毒蛾Leucoma salicis(Linnaeus)交配的日节律高峰,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对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繁殖生物学的影响。【方法】将新羽化的柳毒蛾成虫置于养虫笼中,观察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并统计不同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下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成虫在羽化当晚的后半夜凌晨开始交尾,次日晚上开始产卵。成虫交配集中在羽化翌日凌晨3:00—5:00之间,高峰为4:00。产卵高峰都出现在2日龄成虫,但是,25℃下成虫交配持续时间(9.2 h)显著短于28℃(11.8 h)。交配持续时间为30、60和300 min的处理,雌成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对照(对照9.2 h),雄虫仅60 min的处理显著长于对照。同时,极短的交配持续时间(30 min)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结论】试验明确了成虫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25~28℃),雌雄成虫的寿命、单雌总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交配持续时间明显影响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02.
麦蚜是体型小、生活周期短的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尤其是高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是影响麦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野外观测、预测模型及模拟试验的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将导致麦蚜的主要分布和为害区向高纬度地区转移;气候变暖增加了生长季的有效积温,导致麦蚜始见期、迁飞期、盛虫期等物候发生期提前;温度升高提高了麦蚜的越冬存活率,使温带地区春夏季种群数量增加;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物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可能影响麦类作物-麦蚜-天敌昆虫多营养级系统的种间互作。麦蚜的耐热性较差,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幅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夜间最低温升高、极端高温幅度和频率增加等典型特征对其有深刻影响。高温的幅度、持续时间对麦蚜的存活和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夜间变暖导致麦蚜存活线性下降,进一步恶化了日间高温对蚜虫的不利影响;极端高温事件的幅度和频率影响麦蚜的种群增长参数,不同种类麦蚜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对称响应改变了麦蚜种间的相对适合度、时间和空间上的群落结构和物种间的相对优势度。麦蚜可通过爬行和跌落等行为来缓解气候变暖造成的高温胁迫,在研究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麦蚜对气候变暖的适应和缓冲能力。如何人工模拟气候变暖趋势下温度的变化模式,精巧设计试验反映气候变暖主要特征,开展接近自然界变化的温度模式对麦蚜的影响和麦蚜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响应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研究集约经营时间为5、10、15、20 a山核桃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天然混交林改造为山核桃纯林并经强度经营后,林地土壤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显著下降,但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增强.与天然山核桃 阔叶混交林(0 a)相比,经过5 a的强度经营,TOC、MBC、WSOC含量分别下降28.4%、34.1%和53.3%,20 a后分别下降38.6%、48.9%和64.1%,土壤有机碳组分中的芳香碳、酚基碳和羰基碳比例提高,芳香度提高了23.0%.山核桃的强度经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0、5 a与10、15、20 a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在0、5 a与15、20 a间差异显著.林地土壤TOC、WSOC、MBC、AWCD、H和E等6个指标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4.
在昆虫中,雄虫先于雌虫羽化,称为雄虫先熟现象,而雌虫先于雄虫羽化,称为雌虫先熟现象。前者最为普遍,后者报道较少。本试验在20、22和25℃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ilbner)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雄间发育历期有着显著的差异,各个温度下雌虫均比雄虫先羽化,表明棉铃虫属于雌性先熟种类,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雌虫的蛹期较短所致。幼虫发育历期与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探索生物转化法制备L-天冬酰胺的技术与工艺。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来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JM109的天冬酰胺合成酶A基因asnA,并于E. coli BL21(DE3)中表达,利用构建的E.coli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8a(+)-asnA全细胞高密度催化L-天冬氨酸生产L-天冬酰胺,以PIT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检测底物和产物。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37kDa,与预期大小相符,比酶活力为1786.6U/g。L-天冬氨酸转化率为95.8%,L-天冬酰胺产量可达126.5g/L,生产速率为15.81g/(L·h)。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高效表达天冬酰胺合成酶A基因工程菌株,并用于催化L-天冬氨酸转化生产L-天冬酰胺,解决了L-天冬酰胺生物转化生产工艺中ATP成本过高的难题,为L-天冬酰胺制备提供新的绿色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小RNAs 是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且广泛存在的调节因子,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稳定性.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小RNAs与它们的靶标间的调控是相互的调控(reciprocal regulation),因为它们的靶标反过来也可以调控小RNAs. 也就是说,它们的靶标可以通过自身与小RNA的互补程度或自身丰度水平,引发小RNAs无需模板地在其3′ 端添加核苷酸,导致小RNAs降解. 另外,病毒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 这种现象的发现挑战了以前对小RNAs作用过程的理解,这不仅可以解释以前一些关于小RNAs所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对于转基因技术、反义核酸技术和RNA干扰技术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综述了这种靶标引发小RNA修饰并降解现象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曾任森 《生态学报》2004,24(6):1311-1311
在国际化感作用学会(IAS)的大力支持下,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国际化感作用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于2 0 0 4年4月2 7~2 9日在广东三水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科技厅的大力资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丹麦和中国等8个国家的85名代表。代表中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既有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生态建设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及领导干部。在2 7日的开幕式上,国际化感作用学会主席Azim Mallik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生态学家骆世明教授、广东省科…  相似文献   
108.
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滞育持续时间(diapause duration)是昆虫的一种生理特性,它主要由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来决定,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通常以将滞育状态的昆虫转移至解除滞育的条件(如低温处理、光周期的转换)后,滞育消除所需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文章系统综述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德国Bayer CropScience公司.于2006年12月成功收购了两家美国公司RelianceGenetics和CPCSD(加利福尼亚播种用棉花种子销售公司).收购这两家公司的总额达2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10.
叶绿体中的细胞色素b-559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色素b-559是由叶绿体基因编码α、β亚基为单位构成的一种血红素蛋白,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重要组分。以叶绿体为实验材料的研究表明,细胞色素b-559可通过氧化还原变化调节光系统II的光抑制敏感性,并对发生在供体侧和受体侧抑制的光系统II反应中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整体植物在生理条件下的作用却未得到证实,这也正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