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田、果园、林业和畜牧业等亚系统能量流动途径、人工辅助能输入、能量产出,能量结构偏差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能流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能量投入低,尽管利用效率较高,但能量产出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能投入和人工辅助能总投入很低,低于1979年全国平均水平,但能量产投比较高,增加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有机能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12.
13.
对经低温驯化和未经低温驯化的磷脂酶Dδ(PLDδ)基因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冻害胁迫处理后,比较2种基因型植株的抗冻性。结果发现,经低温驯化的PLDδ敲除突变体的抗冻性明显低于野生型,而未经低温驯化的PLD礅除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冻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PLDδ参与植物的低温驯化过程。对PLDδ的作用途径进行分析,发现PLDδ在低温驯化过程中不参与抗氧化酶活性的调节,对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起负调节作用,但是参与低温信号转导物质ABA诱导抗冻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什么是太空诱变育种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了各种植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动物等生物材料进行太空生命科学的研究。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所能到达的空间环境对生物体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一种新型的诱变育种方法,称为航天诱变育种或空间诱变育种也称太空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15.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乔、灌木植物叶片、树干、花、果实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δ^13C值)测定和比较,发现这些植物叶片的δ^13C值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种间差异及时空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植物δ^13C值不同;种内δ^13值变化也很大,以荆条的差异最大,为6.549‰(-22.226‰--28.775‰);其次是大叶白蜡5.706‰(-23.687‰--29.393‰);核桃秋5  相似文献   
16.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 研究饲料中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氨基酸沉积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豌豆浓缩蛋白、喷雾干燥血球粉为蛋白源, 设计低蛋氨酸(0.57%)实用基础饲料,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0.08%、0.16%、0.24%、0.32%、0.40%的DL-蛋氨酸配成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57%、0.64%、0.74%、0.81%、0.88%、0.95%(干物质基础, 实测值)的6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 37.22%, 总能: 17.61 MJ/kg)的配合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60 g的异育银鲫幼鱼为实验对象, 每个处理3个重复, 每个重复50尾鱼, 养殖系统为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 每天表观饱食投喂4次。结果显示在饲料中补充DL-蛋氨酸会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 表明异育银鲫可有效利用外源DL-蛋氨酸。各处理组实验鱼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 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脂肪、能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 补充DL-蛋氨酸显著提高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 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提高, 全鱼蛋氨酸沉积率显著降低, 之后再升高(P 0.05)。补充DL-蛋氨酸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必需氨基酸在鱼体内的沉积。在饲料中胱氨酸水平为0.42%时, 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 以蛋氨酸沉积率得到的异育银鲫幼鱼蛋氨酸需求量为占饲料干物质的0.89%, 即占饲料蛋白的2.17%。    相似文献   
17.
非损伤微测技术是一种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可以不损伤样品而获得进出样品的离子和分子信息,具有非损伤性,长时间、多电极、多角度测量等优势.本文介绍非损伤微测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个具体应用实例,介绍了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感觉与神经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对组氨酸标签肝素酶I(His.HepI,Ec4.2.2.7)的热失活机制进行了研究。针对短暂低温处理可以使热失活His.HepI酶活部分恢复及添加二硫苏糖醇(D1Tr)使其热稳定性提高的现象,利用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失活过程His.HepI构象变化,证明了该酶构象存在可逆转变行为。为进一步明晰His.HepI的热失活机制,假设该酶热失活的主要途径包括去折叠及形成聚集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进行拟合,模型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表明假设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计算的活化能为Er=100.217kJ/mol、Eir=7.857kJ/mol和Ed=77.062kJ/mol,此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冷处理为何能使His.HepI部分恢复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任何能够抑制这两种途径发生的措施对于提高His.HepI热稳定性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