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共轭亚油酸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c9,t11CLA:t10,c12CLA=2:1、1:1、1:3、1:6,只含t10,c12CLA共7组。实验至第8周末取血,检测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共轭亚油酸组大鼠血清TC、TG、MDA含量明显降低,HDL、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共轭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摘要:【目的】旨在揭示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简称Xoo) 环鸟苷二磷酸(c-di-GMP)信号蛋白VieAxoo的生物学功能。【方法】本研究通过标记置换法对vieAxoo基因(PXO_04753)进行了缺失突变研究,采用表性测定进行了部分功能鉴定。【结果】从野生型菌株PXO99A中克隆的vieAxoo基因序列与其它病原黄单胞菌的同源序列高度保守。VieAxoo具有参与c-di-GMP降解的磷酸二酯酶(PDE)EAL结构域和磷酸信号识别受体REC结构域  相似文献   
993.
大肠杆菌NZN111是敲除了乳酸脱氢酶的编码基因(ldhA)和丙酮酸-甲酸裂解酶的编码基因(pflB)的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潜力菌株。厌氧条件下NADH不能及时再生为NAD+,引起胞内辅酶NAD(H)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厌氧条件下菌株不能利用葡萄糖生长代谢。nadD为催化NAD(H)合成途径中烟酸单核苷酸(NaMN)生成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NaAD)的烟酸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Nicotinic acid mononucleotide adenylyltransferase,NAMNAT)的编码基因,通过过量表达nadD基因能够提高NAD(H)总量与维持合适的NADH/NAD+比例。文中构建了重组菌E.coli NZN111/pTrc99a-nadD,在厌氧摇瓶发酵过程中通过添加终浓度为1.0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重组菌E.coli NZN111/pTrc99a-nadD中NAD+和NADH的浓度分别比宿主菌E.coli NZN111提高了3.21倍和1.67倍,NAD(H)总量提高了2.63倍,NADH/NAD+从0.64降低为0.41,使重组菌株恢复了厌氧条件下生长和代谢葡萄糖的能力。重组菌与对照菌相比,72 h内可以消耗14.0 g/L的葡萄糖产6.23 g/L的丁二酸,丁二酸产量增加了19倍。  相似文献   
994.
天山云杉天然林群落空间结构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天然林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异规律,沿天山山脉由西至东选择5个地点(昭苏、新源、呼图壁、天池、奇台),在每一地点沿海拔布设样带进行天山云杉群落调查,样带海拔区间为1700~2900 m。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分析其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1) 5个样带天山云杉角尺度平均值为0.545,群落呈团状分布格局;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490,群落内林木的生长状态介于亚优势与优势之间。(2) 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角尺度的变化显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该群落呈现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的交替变化规律;大小比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显示群落中天山云杉林木生长分化特征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出亚优势-中庸-亚优势-劣势的规律。(3) 5个地点天山云杉角尺度平均值随着经度的变化较小,各地点均呈明显的整体团状分布;而林木大小分化由西至东表现为中庸木-亚优势木-中庸木的转变特征。  相似文献   
995.
2种菊苣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那菊苣和将军菊苣子叶为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二者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以及根再生的影响,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编码獐茅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导入菊苣中,比较普那菊苣和将军菊苣的遗传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菊苣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条件不同,普那菊苣最佳培养基为MS+1.5mg/L 6-BA+0.2mg/L IBA;将军菊苣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5mg/L NAA;二者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为1/2MS+0.1mg/L NAA。获得的抗性芽经PCR检测,初步证实AlNHX已插入到菊苣基因组中,且普那菊苣转化效率为10.0%,将军菊苣转化效率为13.3%。  相似文献   
996.
经鉴定成功构建了hPdx1和△-hPdx1蛋白表达系统,IPTG诱导蛋白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在37.2-52.3 kD之间出现了与两种目的蛋白理论分子量相符的蛋白条带。诱导后破碎菌体上清液,经分离纯化最终得到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到95%以上。纯化的蛋白加入人胚胎干细胞培养基中1 h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hPdx1蛋白可进入细胞而△-hPdx1不能进入细胞,表明表达得到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97.
998.
考察了E.coli NZN111及其重组菌株E.coli NZN111/pTrc99a-pncB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性能。E.coli NZN111两阶段发酵丁二酸的同时,会造成丙酮酸的大量积累。研究发现:通过过量表达烟酸转磷酸核糖激酶,两阶段发酵重组菌株E.coli NZN111/pTrc99a-pncB,减少丙酮酸的积累且无副产物乙酸生成,提高丁二酸的产量,丁二酸得率和耗糖速率分别提高了139%和20%。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以同时期的6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分析ACI患者发病后1、3、7、14、28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以血清CRP≥12mg/L作为A组,CRP<12mg/L作为B组,分析两组的病情和预后。结果:ACI患者发病后血清CRP浓度随时间推移先升高后降低,在第3d时达到最大值;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的病情严重程度高于B组,预后较B组差。结论:CRP在ACI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且呈动态性变化;血清CRP≥12mg/L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长头谷盗Latheticus oryzae (Waterhouse)对6种寄主谷粉的行为趋性反应,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了其中3种寄主挥发物组分和含量,并测定长头谷盗对其中7种挥发物单体标样在5个浓度下的行为学反应,以期明确谷物挥发物在长头谷盗寄主定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6种寄主挥发物对长头谷盗雌雄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且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显著;6种寄主之间分组比较时,长头谷盗的引诱强弱均显著的表现为全麦粉>黄豆粉>玉米粉>荞麦粉>小米粉>高粱粉.选择全麦粉、黄豆粉和玉米粉进行分析时,3种寄主挥发物具有不同的化学图谱,且挥发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黄豆粉挥发物总量大于全麦粉和玉米粉;从组分来看,全麦粉挥发物中主要为烯醛类(37.46%),黄豆粉挥发物中主要为醇类(45.24%)和醛类(27.06%),玉米粉挥发物种主要为烷烃类(39.58%).7种寄主挥发物标样(100 ~ 1600μL/mL)中,除甲酸正己酯、二十烷和正十四烷对长头谷盗始终具有引诱作用外,正己醇、正己醛和反式-2,4-癸二烯醛分别在200~800、400 ~ 800和400 ~ 800 μL/mL时,才具有引诱作用;而反式-2-癸烯醛在高浓度(1600 μL/mL)下对长头谷盗具有趋避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挥发性物质在长头谷盗对不同寄主谷粉的选择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且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浓度影响其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