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斑鳢肝脏解偶联蛋白2cDNA核心片断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 2,UCP2)可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本研究首次成功从斑鳢(Channa maculata)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获得UCP2基因cDNA核心序列,该片段长502bp,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使用vector NTI suite 6.0软件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序列比较分析表明,斑鳢UCP2与真鲷、鲤鱼、草鱼、斑马鱼UCP2同源性高达91%、73%、72%、71%,与人、大鼠、小鼠UCP2同源性较高为70%、71%、70%。UCP2编码区在鱼类、哺乳类中均具有较高保守性,提示着脊椎动物UCP2可能在线粒体有氧呼吸代谢过程中承担某种最基本的生命功能。  相似文献   
12.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关键作用,因而也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从淡水食毒藻鱼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肝脏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鲢鱼肝脏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长920bp,其中5′-UTR长74bp,3′-UTR长174bp,编码区长672bp,编码223个氨基酸.应用基因组步行法,在鲢鱼克隆得到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5′侧翼区878bp序列.与哺乳动物及海水鱼sGST基因不同,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5′侧翼区,发现存在多个脂多糖反应元件(LPSRE),表明来源于毒藻的脂多糖可能对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表达有潜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行为学方法测定了伏击型凶猛鱼类鳜鱼视觉对猎物运动和形状特征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4.
廖婉琴  梁旭方  王琳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6,25(1):25-27,31
根据已克隆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微囊藻毒素去毒酶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方法获得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编码区,将该编码区与绿色荧光蛋白连接,分别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转染Hela细胞,60h后检测到绿色荧光基因表达;通过显微注射,将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注入斑马鱼(Daniorerio)受精卵,获得了转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斑马鱼,从而构建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转基因模型。上述2种转基因模型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鲢鱼、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a)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调控元件、去毒分子机理及研发转基因鲢鱼、鳙鱼、罗非鱼等微囊藻毒素高效生物去毒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排入水体的各种污染物不断增加,加速了淡水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使得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有害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世界各地不断有藻类污染水体引起人畜患病甚至死亡的事件报道。在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范围最广的为蓝藻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的研究进展梁旭方(暨南大学生物系广州510632)关键词鱼类侧线机械感觉猎物识别和定位1侧线机械感觉在鱼类捕食中的作用虽然早已证实侧线对水面波的感受被某些鱼类用来捕食落于水面的陆生昆虫,但这种现象仅见于极少数具有奇特捕食...  相似文献   
17.
海水鱼真鲷脂蛋白脂肪酶基因cDNA序列与组织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脊椎动物真鲷脂蛋白脂肪酶 (LPL)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 ,通过构建cDNA文库 ,克隆对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抗性的海水鱼真鲷LPL基因cDNA全序列 .再通过PCR方法扩增基因组DNA ,获取内含子 9及其两侧序列以确定外显子 10的大小 ,最后通过RT PCR ,以 β肌动蛋白为外参照 ,比较真鲷在食用两种脂肪含量不同饲料和摄食状态不同的处理条件下 ,肝脏和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LPLmRNA的相对水平 .从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cDNA文库中克隆出LPLcDNA序列 ,其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由 15 36bp组成 ,编码 5 11个氨基酸残基 .与哺乳类不同 ,真鲷LPL基因外显子 10的开始部分是翻译的 .LPL的催化位点、二硫键位点、N 糖基化位点、肝素结合区、脂质结合位点、介导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位点、二聚体形成位点等主要功能域在真骨鱼类真鲷与其它脊椎动物间基本保守 ,但肝素结合区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含量较人类减少 ,并在结合脂质底物的疏水环套中出现插入片段 .与哺乳类不同 ,真鲷LPL基因在成体肝脏存在诱导性表达 ,而在其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则存在与哺乳类相似的组成性表达 .当真鲷喂食高脂饲料时 ,其饱食状态下肝脏LPLmRNA水平升高 ,但对其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LPL表达没有影响 .当真鲷喂食标准商业饲料时 ,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硬骨鱼类leptin基因表达与血糖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禁食与胰岛素处理后,检测鳜血糖和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表达水平。在禁食实验中,鳜被禁食10d,并分别于禁食后0、4h、2d、6d和10d取样。禁食后6d鳜血糖开始降低,禁食后10d鳜血糖显著降低。同时,禁食后6d鳜肝脏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禁食后4h鳜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在胰岛素处理实验中,分别于注射后12h和36h取样。腹腔注射胰岛素后12h,鳜血糖显著降低,而鳜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腹腔注射insulin后36h,鳜肠道leptin-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禁食或胰岛素处理均能够降低鳜血糖水平,且影响消化器官和脂肪储存器官leptin-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梁旭方  彭婧  周天鸿 《遗传》2007,29(4):508-512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各种弊端, 作为广东省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之一, 对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基因组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其中包括采用外国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以及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专题讨论教学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考试形式和实验教学方面, 则采用了多元化考核方式和增添了设计性实验。通过对基因组学教学的改革, 逐步完善了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5%、30%和35%的5种等能(13.71 kJ/g)饲料饲养草鱼[(209±10)g]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影响显著(P0.05),其中25%蛋白组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的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蛋白水平为26.50%和27.20%的时候,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达到最高。15%蛋白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组(P0.05)。蛋白质保留率和蛋白质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蛋白组的成活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氮、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肌肉腺苷酸脱氨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先增加后稳定,这表明高蛋白组(30%和35%蛋白组)相对于低蛋白组(15%和20%蛋白组)有较多的蛋白质用于分解代谢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