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调查发现我国稀有但重要的虫生束梗孢类真菌。【方法】采用经典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研究标本进行鉴定。【结果】在寄生鞘翅目昆虫的标本中,发现我国一拟多头束霉新记录种,金龟拟多头束霉Tilachlidiopsis scarabaei L.S.Olive,其形态特征为:寄主昆虫长约15 mm,宽4 mm。孢梗束下部深褐色,上部白色,长约36 mm,宽约1.8 mm,头状,可简单分枝。瓶梗锥形,少数棒状,顶端变细,长约19.4-25.9μm,宽1.1-2.2μm,在孢梗束的球状头部,呈栅栏状密集排列;在近头部的柄上瓶梗顶侧生于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大多椭圆形,(2.2-3.2)μm×(1.1-2.2)μm;近柱形,(4.3-5.4)μm×(1.1-2.2)μm;少数球形,1.1-2.2μm。【结论】经文献检索和鉴定,金龟拟多头束霉为我国报道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环链棒束孢菌株培养特征、致病性及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一种对小菜蛾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对来自不同地域的环链棒束孢菌株的培养特征尤其是孢梗束形成、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和基于5.8S-ITS n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可分为3个类型:孢梗束浓密型、孢梗束稀疏型和不产孢梗束型。孢梗束浓密型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最高,平均达到88.9%,其中XS.1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达到98%;孢梗束稀疏型次之,为68.4%;不产孢梗束型最差,仅35%。系统发育聚类树分析表明,在环链棒束孢菌株中,致病性较高的菌株,如XS.1,XS.2和SL.7等聚在一亚分支内,致病性低的菌株8.02和468.10聚在一起;不产孢梗束的两个菌株8.02和468.10聚在一个亚支。这些结果表明环链棒束孢菌株间具有明显的种内遗传变异性。孢梗束形成与小菜蛾的致病死亡率有相关性。孢梗束的形成可作为高致病性菌株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一类嗜角蛋白真菌——金孢属的应用价值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孢属(Chrysosporium)真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产生许多有用的代谢物。它们是一个喜角蛋白的类群,大多数可以产生角蛋白酶。此类真菌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中评述了金孢属真菌产生的抗癌、抗真菌、抗寄生虫等抗生素类物质的研究进展,以及此类真菌在生物防治、食品工业、日用化工、皮革生产、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功能酶的生产、环境检测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金孢属的某些种作为人或动物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在一个猛蚁Ponera sp.蚁巢罹病兵蚁上的一株束梗孢类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方法】主要基于表型特征(特别是营养来源)结合分子系统学及拆分网络的组合分析。【结果】通过表型特征比较,菌株GZAC XCH-ant-710以寄主为蚂蚁、较小的瓶梗(11.9-16.2)μm×1.1μm和分生孢子(2.2-4.3)μm×1.1μm与其他几种寄生昆虫的多头束霉已知种相区别。【结论】基于表型特征(特别是营养来源)与种的界定及进化关系的理论支持,及多途径的组合分析揭示,菌株GZAC XCH-ant-710是多头束霉属一新成员,蚁生多头束霉Tilachlidium poneraticum。  相似文献   
15.
虫草为一类具有悠久利用历史的真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虫草的概念也随之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虫草已由独处深闺变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概念出发,对虫草的研究历史、物种界定、分类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中国江西省宜丰县杨柳镇、贵州省石阡县白沙镇、贵州省湄潭县、贵州省凤岗县和贵州省施秉县5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Metacordyceps neogunnii的真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古尼异虫草生境土壤、菌表及其内菌核的真菌类群共涉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类原生动物门Rozellomycota 4个门及一些未定门的真菌;共17纲、43目、77科、129个属的177种真菌。在属的水平上,新古尼异虫草生境土壤(Cg1)的优势属为被孢霉Mortierella,相对丰度为84.86%,其次是分类地位未定的真菌(4.58%),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 1属(1.22%);虫草菌表(Cg2)的优势属或种为新古尼异虫草M. neogunnii(83.66%),其次是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9.48%),帚枝霉属Sarocladium(2.07%)和被孢霉属(1.12%)。而来自江西(JX)、石阡(SX)、凤岗(FG)、施秉(Cg3)4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样本的内菌核优势属真菌均为新古尼异虫草,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9.74%、99.50%、99.73%和98.82%,其余属相对丰度均小于1%。来自湄潭的干标本内菌核优势属为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一个未定属,相对丰度则高达99.97%。综上结果表明,来自5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种群的内菌核中不仅是新古尼异虫草M. neogunnii,同时有其他真菌存在。施秉样本周围的土壤真菌群落较虫草样本内菌核具明显的多样性。但有趣的是,采集虫草的土壤中不含新古尼异虫草,而具有相对丰度较大的被孢霉Mortierella spp.和木霉Trichoderma spp.。来自湄潭的干标本,不含新古尼异虫草而是相对丰度较高的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一未知成员,其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采自我国山西、辽宁及广西的土样中分离获得了棒孢拟青霉(Paecilomyces clavisporus Hammill)和丽玛利亚霉鲜红变种[Mariannaea elegans(Corda)Samson var.punicea Samson]2个丝状真菌新记录种,并详细描述了这2种菌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具有核心组(分类单元),这些类群对宿主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MetaCoMET与共存网络两种方法对采自湖南、四川和贵州的药用杜仲树皮真菌群落进行了核心真菌组分析。MetaCoMET结果显示,在OTU水平上,核心真菌组共有16个分类单元,优势菌是丛赤壳科一未定真菌,其次为Fusarium pseudensiforme、一种黄丝菌Cephalothecaceae sp.和一种镰刀菌Fusarium sp.等。共存网络分析揭示了11个中枢真菌分类单元。虽然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不完全吻合,但在11个中枢真菌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整体而言,特定核心真菌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植物微生物组的功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广义虫草属二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广义虫草属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资源。【目的】对我国西南地区虫生真菌及其相关真菌资源进行调查。【方法】在贵州省习水县和花溪区进行标本采集,采用含双抗的PDA培养基分离目的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从采集到的标本中分离获得5个菌株,菌株GY1113、GY90809和GY90810在形态特征上与马拉维白僵菌模式菌株非常相近;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以高持率(ML/BI为99/1)聚成一个分支。菌株A1997在形态特征上与鳞翅目虫草模式菌株非常吻合;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以较高支持率(ML/BI为78/0.95)聚成一个分支。菌株A1972在形态上与苏格兰白僵菌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非常相近;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以高支持率(ML/BI为99/1)聚成一个分支。因此分别鉴定为马拉维白僵菌、鳞翅目虫草及苏格兰白僵菌。【结论】马拉维白僵菌和鳞翅目虫草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共生概念的历史变化,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广义共生概念。即共生是包含互利共生(mutualism)、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和拮抗/寄生(antagonism/parasitism)的共生连续体。本文简述了近20年间,全球9次国际共生学术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对细胞内共生、时间、空间以及多种互作尺度共生关系的研究利用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展望了一些活跃共生领域的研究概况,如共生失调 (dysbiosis)、植物-微生物-昆虫三角共生关系(plant-microbe-insect triangle)、细菌-真菌互作(bacterial- fungal interaction,BFI)、菌根菌-真菌内生细菌-植物多方共生联盟(multipartite symbiosis consortium)以及与共生相关微生物组的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研究及应用等。共生(symbiosis)正成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原则,正以一种与更宏大系统方法相一致的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上的一些生物学概念,如孤立性的个体(individuality)概念。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RNA技术分析揭示,动、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的重要互作,打破了迄今为止生物个体的特征边界,挑战了这些学科的定义;共生不仅是一对一的互利共生关系,共生实际是多种共生模式的连续共生体。此外,植物-昆虫-微生物互作的三角关系;菌根-真菌-真菌内生细菌-植物的多方联盟等新关系的发现,更把生命科学推向了快速发展的方向。这些科学进展不仅对生物科学的遗传学、免疫学、进化、发育、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拓宽了新的视野,而且对农业中生物制剂研发,人类微生物组的管理及调控,以及对发酵食品及工业微生物生产的设计和管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