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70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汉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并存,对研究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和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2018年夏天,我们在汉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新发现十个含更新世晚期旧石器遗存的地点,利用热转移光释光(TT-OSL)方法对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测年。测年结果表明,这几处旧石器地点的古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距今20-5万年之间,涵盖了L2、S1和L1三个阶段,与之前汉江流域第二级阶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基本一致。新发现的十个旧石器地点丰富了汉水流域旧石器遗存,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年代学和石器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2.
【目的】对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并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从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的宏基因组中克隆出一个β-半乳糖苷酶基因galRBM20_1,对该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分析。构建含有T7强启动子的pEASY-E2-galRBM20_1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滇金丝猴粪便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galRBM20_1)最适pH为5.0,在pH 4–7之间能保留70%及其以上的活性。最适温度为45°C,在37°C和45°C下耐受1 h,酶活不变。特别的是,该酶具有良好的Na Cl稳定性,经1–5 mol/L的Na Cl作用1 h后,相对酶活均能超过初始酶活:当NaCl的作用浓度为4 mol/L时,β-半乳糖苷酶相对酶活最高(146%);当NaCl的作用浓度为5mol/L时,β-半乳糖苷酶的相对酶活仍达到135%。【结论】本研究从滇金丝猴粪便微生物的宏基因库中克隆得到β-半乳糖苷酶基因galRBM20_1,并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首次从动物胃肠道宏基因组中获得具有耐盐和转糖基产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性能的β-半乳糖苷酶。该酶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较广的pH作用范围,使其在食品、生物技术领域和环保方面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3.
[目的]DNA磷硫酰化修饰是DNA骨架上非桥接的氧原子以序列选择性和R-构型被硫取代的一种新型DNA修饰。目前,磷硫酰化修饰在多种细菌、古生菌以及人类致病菌中多有发现,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为了全面解析磷硫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本文选择荧光假单胞菌Pf0-1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其DNA磷硫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首先,构建了spfB基因缺失和回补菌株,使用碘能特异性断裂磷硫酰化修饰DNA的方法,研究了该基因缺失对修饰表型的影响。利用cDNA在相邻同方向的基因间隔区进行PCR,确定了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簇spfBCDE内的共转录单元。通过荧光定量RT-PCR,分析了spfB基因缺失突变株中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的转录量。利用异源表达并纯化得到的重组蛋白SpfB进行了体外功能研究。通过EMSA实验,验证了SpfB蛋白具有与spfB启动子序列结合活性。通过DNase I footprinting实验,精确定位了SpfB蛋白与DNA结合序列。[结果]spfB基因的缺失加剧了磷硫酰化修饰DNA断裂所致电泳条带弥散的表型,spfB基因的回补能够恢复该表型,证明spfB基因负调控磷硫酰化修饰。鉴定了spf基因簇中只含有1个共转录单元,且该共转录单元在△spfB突变株中转录水平明显上升。通过EMSA和DNase I footprint实验,检测了SpfB蛋白与磷硫酰化修饰基因spfBCDE的启动子区域5''-TGTTTGT-3''相结合。[结论]SpfB作为转录调控因子负调控磷硫酰化修饰基因spfBCDE的表达,为解析磷硫酰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和全面理解基因组上的部分修饰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4.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IUCN极危物种,全球仅存3 500~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在浅水生境挖掘苦草(Vallisneria spp.)的冬芽为食。然而,近年来农业用地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目前对于白鹤在农业用地的食物组成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镜检法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采集的70份白鹤粪便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鹤的食物来源于10科15种植物,其中,水稻(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为最主要的食物,这3种植物在检测到的食物中的相对密度分别为34.34%、22.99%和10.61%,而白鹤的传统食物苦草冬芽所占的比例极低(2.05%)。由此可见,白鹤的食物组成已经发生变化,农作物已成为白鹤的重要食物来源。白鹤在农业用地中觅食使该物种的保护面临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对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为白鹤提供安全、稳定的觅食环境。  相似文献   
165.
澳门特别行政区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贱友  李焜华  郭堂勋   《广西植物》2006,26(6):702-705,706
对澳门主要区域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进行的初步调查,共采集到病害标本85份,昆虫标本315份,鉴定确认危害澳门园林植物的病害有64种,害虫77种;其中还发现属于检疫对象的椰心叶甲为害椰树。并对发生较普遍和严重的病虫害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6.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的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及预蛹的消化道均由前肠(食道和前胃)、中肠及后肠组成,从幼虫到成虫,消化道的长度不断缩短。与幼虫和预蛹相比,成虫消化道形态变化明显,前胃消失,出现了嗉囊及胃盲囊,中肠进一步缩短,后肠分化为回肠、结肠和直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幼虫的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由膨大的管状腺体和腺管组成。食道由特化为角质刺突的内膜层及发达的肌层组成,其末端延伸至前胃。前胃膨大为球状,包括三层组织结构。根据上皮细胞形态的差异,中肠可分为四个区段。后肠薄,肠腔内褶丰富,肠壁可见数量较多的杆状细菌。马氏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包括4支盲管,管内壁密布微绒毛。黑水虻消化道形态随发育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各阶段摄食及消化生理的差异。幼虫消化道各段具有各自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其前、中、后肠可能分别承担了食物接纳与初步消化、消化与吸收以及重吸收功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上海2家三甲教学医院近10年来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 26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32.8±16.9)岁,男女比例为1.17∶1。本研究纳入的26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痛(92.31%)、发热(69.23%)、恶心干呕(69.23%)等最为常见。患者脑脊液压力偏高,平均为(342.72±73.27)mmH2O。26例患者首次腰穿后,24例(92.31%)患者墨汁染色直接镜检阳性,8例(30.77%)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26例患者中有25例(96.15%)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6例患者诱导期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主(16/26,61.54%)。所有患者经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后,8例治愈,8例好转,10例无效,视听功能受累患者10例。所有患者经周密护理,在治疗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免疫功能缺陷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警惕。对高危疑似病例及早进行真菌学检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  相似文献   
168.
禺毛茛及其复合体种间亲缘关系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amura M.,Okada及廖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禺毛茛复合体(禺毛茛R.cantoniensis 4x,卷喙毛茛R.sileri folius var.silerifolius 2x,长花毛茛R.sileri folius var.dolicathus 2x,茴茴蒜R.chinensis 2x,扬子毛茛R.sieboldii 6x及8x)的核型分析,结合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进一步研究了禺毛茛的形成方式和时间,并对禺毛茛复合体种间亲缘关系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为毛茛属系统进化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9.
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MHC-Ⅰ型部分等位基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方法对在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247只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其中30只来源于广西、34只来源于海南,183只来源于川西、安徽等内陆地区杂交群)的Mamu-A01、A02、A08、B01和NA7等5个MHC-Ⅰ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01、A02发现于海南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小于8.8%;A08发现于杂交群中,阳性率小于3.8%;B01发现于广西群和杂交群,阳性率均大于17.48%;NA7在3个猴群中均有发现,阳性率均大于32.4%。中国不同地域恒河猴群体携带的5个MHC-Ⅰ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印度的恒河猴比较,中国恒河猴与印度恒河猴携带的MHC-Ⅰ等位基因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0.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许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但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的环境日趋恶化,急需统一管理,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