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螺旋藻在体外对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增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用改良的TPY和GAM培养基作为螺旋藻的基质,在试管内证实了螺旋藻对双歧杆菌、乳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钝顶螺旋藻在实验浓度下,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说明了钝顶螺旋藻在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利用RT—PCR和3′-RACE的方法从黑鲷精巢中克隆丁DMRT1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DMRT1基因只在精巢中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DMRT1基因在性别逆转前、性别逆转期和性别逆转后的精巢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鱼类成体的精巢中,DMRT1的表达量可能不会因精巢结构或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始终维持一定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3.
非人灵长类的同性爬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间爬跨行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对30种灵长类的研究认为,该行为发生是正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有:1)玩耍,多见于少年个体;2)侵犯,发生在群体中具有社会等级关系的个体之间,爬跨者通过爬跨对被爬跨者进行安慰,或加强其优势地位;3)性兴奋 ,常发生在交配高峰期,同性爬跨可能是找不到异性对象所致;4)打招呼,此过程不涉及插入,只是身体接触,行为持续短暂,表现温和友好;5)性技能训练,这是一种人为推测,尚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4.
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随着最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成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人体组织的三维显现不再以二维投影或横断面序列实现,三维图像真实的再显终于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国外当前影像技术的最新发展,着重于三维图像的显示、定位、分割及多种技术组合成像,并附上了相当数量的图片展示其在不同医疗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滥用抗生素致幼儿严重菌群失调,克雷伯菌属感染1例青岛海军401医院传染科青岛266071黄永森,梁冰,逄金聚1临床报告我院于1995年6月8日收住了一例急性菌痢的幼儿.因滥用多种高效、广谱抗生素,致患儿严重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感染,病程迁延,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36.
对翼手目的单起源与双起源假说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兰香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2003,23(4):346-350
本文介绍了有关翼手目起源的两种主要假说——单起源假说和双起源假说, 并分别从形态、生化和分子等方面介绍对两种假说的相关论证及论证中的缺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有关该研究的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望能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雄性川金丝猴睾酮分泌与其社群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跟踪测定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个半放养川金丝猴群中3只先后参与交配繁殖活动的成年雄猴一年中尿中睾酮含量,并结合行为学记录对其性激素和性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成年雄猴睾酮分泌峰的出现更多的是由其社会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而且,睾酮分泌峰出现的时期并不与雌性受孕高峰期相重叠,提示雄性繁殖具非季节性特点。睾酮分泌峰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此时社群的社会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发现睾酮水平的提高对雄猴攻击能力的增强起促进作用。由此,本研究认为川金丝猴雌雄性个体在繁殖中采用了不尽相同的繁殖策略[动物学报49(3):325—33l,2003]。  相似文献   
38.
浅议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能以野生动物为病源的SARS的爆发和流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特别是近30年来新出现的多种传染病,自然宿主几乎都是野生动物。本文就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患疾病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新的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出现提示:如何避免和应对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或减少发生的频次、如何处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迫在眉睫,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类应该认识自身的位置,尊重自然和其它生命,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障人类与野生动物安全接触。只有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健康,才能真正维护人类自身的健康。  相似文献   
39.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小褐菊头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11月,在考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翼手目动物区系过程中,在景洪县基诺乡获得的6号标本,经鉴定为小褐菊头蝠(Rhinolophus stheno),为中国翼手类新记录。本文在比对已有文献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采集标本的测量数据和描述,并讨论了其分类地位和现状。  相似文献   
40.
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的取食及种子传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9月到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雾网实验以及种子的定时收集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小果野芭蕉(Musaacuminata)的行为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夜晚24:00以前,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有明显的2个活动高峰,分别发生在20:30和22:30左右,这一结果与雾网采样结果较为一致。在研究期间的雨季(9-10月)和干季(11-12月),犬蝠平均被捕获量为2.2±0.3只/d、1.4±0.3只/d,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季节收集的种子团数量分别为9.0±1.1个/d和7.2±1.4个/d,也没有显著差异。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受生境影响较为显著,各样地间种子传播的结果大不相同;地点和季节对犬蝠传播种子也不存在交互影响。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距离为50-200m,是小果野芭蕉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