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102.
目的:阐明NDRG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2)在肝癌细胞中对CD24 的调控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Western blot 检测低转移性的肝癌细胞Huh7、高转移性的肝癌细胞系MHCC97h 及正常人肝细胞系L-02 中NDRG2 和 CD24 的表达;通过腺病毒载体上调MHCC97h 细胞中NDRG2 的水平,或利用siRNA 下调Huh7 细胞中NDRG2 的表达,检测 CD24 的变化以及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MHCC97h 细胞中NDRG2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Huh7 细胞,而CD24 的表达 水平高于Huh7 细胞;在MHCC97h 细胞中上调NDRG2 可以抑制CD24 的表达并抑制其侵袭能力,而在Huh7 细胞中下调 NDRG2 的表达可以提高CD24 的水平及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NDRG2 可能通过影响CD24 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改进的NES—PSR模型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并结合GIS技术平台, 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99—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特征, 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 (1)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变好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由“较不安全”提高至“较安全”, 警度亦由“重警”降至“轻警”。(2)生态安全格局差异明显。研究期间流域生态安全高水平区呈东部—西部—南部—北部顺序变化的空间演变特征。(3)生态环境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流域依然处于“轻警”和“较安全”状态, 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任重道远。(4)影响阿克苏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是多方面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造林面积占地区面积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新疆GDP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设施业投资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改善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能为阿克苏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改善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本文研究旨在探讨UHRF1对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本文研究收集26例膀胱癌病人的癌旁组织和癌症组织,同时用人BCa细胞T24细胞作为体外模型。CCK-8分析、TUNEL染色、LDH活性和Caspase 3/8/9蛋白表活性达水平被用于检测UHRF1的作用。qRT-PCR检测、基因芯片和Western blotting被用于检测UHRF1下游通路。结果:与癌旁组织对比,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膜组织中UHRF1表达量显著激活。同时,III-IV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癌膜组的UHRF1表达显著高于I-II膀胱癌患者组。上调UHRF1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减少LDH活性水平。在UHRF1上调3天和5天时,膀胱癌细胞中Caspase-3/9活性被抑制。UHRF1过表达能够激活VEGF和HIF1αm RNA和蛋白表达。激活HIF1α-VEGF通路抑制UHRF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结论:UHRF1通过HIF1α-VEGF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提示UHRF1可作为预测膀胱癌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at1,线性化稳定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检测其细胞内脂肪酸含量变化。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人工合成利于真核表达的Fat-1基因,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at-1,用脂质体转染真核细胞的方法转染人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用气相色谱仪检测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测序及酶切鉴定成功合成真核偏好表达的Fat-1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转染Fat-1基因的口腔癌细胞的n-3脂肪酸明显增多,n-6/n-3明显下降。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at1,并对口腔鳞癌细胞内脂肪酸含量产生明显影响,为进一步研究Fat-1基因在口腔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北方严重的沙漠化区域之一,理解其沙质草地生物量积累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有利于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和后续经营管理。在植被-土壤水分耦合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植被阈值-迟滞响应模式(T-D),在点尺度上模拟科尔沁沙质草地生长季植被生物量积累过程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被生物量积累对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响应。降水量增加,促进植被生物量积累,反之则抑制生物量积累,但在同等程度的降水量变化下生物量积累对降水增加的响应远大于对降水量减少的响应。(2)生物量积累对降水频率变化的响应与单次有效降水量变化在干旱年和湿润年都显著正相关,但与累计有效降水量相关性微弱,而与有效降水间隔变化只在干旱年显著相关,表明在不同年份间降水频率变化实际上通过改变单次有效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间隔来影响生物量的积累。(3)生物量积累过程对降水频率变化存在明显的响应阈值,但该阈值在不同的降水量和降水特征下并不相同。科尔沁沙质草地植被生物量积累过程对降水变化有明显的响应,植被-土壤水分耦合模拟与T-D模型的结合能有效地在日尺度上识别这种响应,这为探究植被和降水关系提供了新工具。  相似文献   
107.
红砂灌丛对土壤和草本植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天然红砂灌丛内外土壤水分、养分的差异及植物萌动期红砂灌丛对草本植物生长和植被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砂灌丛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灌丛外空地,尤其是在30~110 cm土层最为显著;灌丛内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明显高于灌丛外,而沙粒含量低于灌丛外,尤其是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效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均在灌丛下富集,富集率分别达到1.40、1.25、1.04、1.05、1.37、1.77和1.49;从灌丛内到灌丛外草本植物的盖度和高度逐渐减小,而植物丰富度增大;红砂灌丛对草本植物密度、盖度和高度的相互作用强度均呈现正值,而植物丰富度的相互作用强度为负值.说明红砂灌丛具有明显的沃岛效应,并对草本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采用虫蚀法制备了鼋Pelochelys cantorii和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骨骼标本, 对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描述、绘图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鼋的骨骼共169枚, 由背甲和腹甲组成的外骨骼、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的内骨骼组成。通过比较鼋和中华鳖的骨骼结构, 发现二者在头骨的吻突长度及第三颈椎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别。鼋眼眶前部至吻突最前端的长度与头骨总长度比为0.082, 而中华鳖为0.570, 显示中华鳖吻突显著长于鼋。鼋与中华鳖的颈椎骨数目均为9枚, 但中华鳖的第三至第九颈椎的横突要更明显, 第七颈椎的椎体向上显著翘起, 且第九颈椎腹面椎体前端为尖状。从整条颈椎上看, 鼋脊椎长度与其背甲长度之比为0.66, 中华鳖为1.07, 表明中华鳖的颈椎更长; 研究结果丰富了鳖科动物的骨骼学基础数据, 也为鼋物种鉴定、龟鳖动物系统演化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骨骼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调查与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肾功能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性。方法:收集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感染性患者标本46例,调查标本来源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进行耐药特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165株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于尿液6例,痰液20例,血液4例,肺泡灌洗液10例,分泌物3例,胆汁3例。165株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8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在75%左右,对米诺环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下。46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4%;ICU平均住院天数为(11.48±2.11)d;总住院天数为(45.29±1.48)d,院内病死11例,病死率为23.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置管置入(OR=1.893)、年龄≥65岁(OR=2.154)、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2.041)为ICU肾功不全患者发生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肾功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多来源于痰液标本,对米诺环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低,在临床上可以选择此类药物,合理把握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增强抗感染的效率。同时,深静脉置管置入、年龄≥65岁、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治疗过程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在ICU肾功不全患者治疗中,应该重点考虑,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