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对人类胚胎发生和人类发育生物学研究、人类新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细胞和组织的移植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回顾了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研究的历程,就建系的几种方案、路线、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详细系统地说明了迄今为止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所需要的饲养层类型、培养基组成、添加细胞因子种类及其作用;分析了建立和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系所需消化酶的种类及其作用以及目前常用的几种传代方法;从若干方面总结了人胚胎干细胞系的鉴定方法,并对建立和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2.
大白×梅山杂交组合肉质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找影响猪肉质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染色体区域 ,以 3头英系大白公猪和 7头梅山母猪建立F2 资源家系。随机选留 14 7头F2 代个体 (1998年 81头 ,2 0 0 0年 66头 ) ,经检测均获得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对资源家系内的所有个体位于染色体 1、2、3、4、6和 7上的 4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利用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各年度及两年综合后的肉质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 (QTL)区间定位 ,利用置换法确定显著性阈值。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0 0 0年群体中 ,猪 4号染色体 (SSC4)上定位了肌内脂肪QTL ,达到染色体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基因组显著水平 (P <0 0 5) ,解释表型变异为 5 2 4% ,梅山猪具有增加肌内脂肪QTL ;两年度群体综合后 ,在上述 4号染色体同一区间 ,肌内脂肪QTL接近染色体显著水平 ;股二头肌pH值和半棘肌pH值QTL分别定位在SSC1和 3上 ;在 1998年和 2 0 0 0年群体中分别发现 1个和 3个达染色体显著水平 (P <0 0 5)的系水力QTL ;在 1998年群体中 ,肌肉含水量QTL位于SSC6;两年综合群体中 ,SSC2、6和 7上定位了肌肉含水量QTL ,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 ,含水量QTL均有印迹效应 ,梅山和大白猪各有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153.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类型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33个样地、99个样方的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群落间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丰富度由山地草原、经山地草甸、荒漠草原、草甸化草原、平原荒漠、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依次下降,均匀度指数由山地草原,经草甸化草原、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依次下降,多样性指数从山地草原,经草甸化草原、荒漠草原、山地草甸、平原荒漠、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呈下降趋势。在群落多样性梯度上,物种丰富度对多样性的贡献率要比均匀度的贡献率小。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1800~2000m的山地草原,且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4.
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是塔里木盆地中部油气田的主要烃源岩之一。良里塔格组有着丰富的“海草”残体。本文研究采自良里塔格组的海草的果实状化石计3新属,3新种,同时提供了一个实例,表明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5.
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寄主的 13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ninosus和其他3种拟青霉及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RAPD分析,从RAPD扩增结果可知粉拟青霉种内具丰富的遗传多样型。RAPD扩增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可用于监测生防效果的菌株示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差异要明显大于种内的差异。菌株间差异是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6.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与脑出血及脑缺血模型大鼠脾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初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出血模型组(采用VII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和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采用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阻塞),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提取总蛋白质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MALDI-TOF-MS)技术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胶质细胞成熟因子 等9个蛋白在脑出血和脑缺血模型组表达上调,膜联蛋白III在脑出血和脑缺血模型组表达下调。结论:建立了分辨率高重复性较好的脑出血及局灶性脑缺血脾淋巴细胞总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鉴定一些与脑血管病脑损伤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深入研究脑血管病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7.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生境条件及外界致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2):218-226
裂叶沙参分布于四川西北地区金川县,受到当地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裂叶沙参种群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定环境条件。裂叶沙参种群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外界致危因素是:人为采挖、森林过伐、开荒、放牧所导致的生境破坏;频繁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周期性的春旱、伏旱和暴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锈病、地下害虫和野生动物的危害。这些致危因素周期性或经常性地对裂叶沙参种群数量、个体生长产生着长期而广泛的危害。应立即停止人为对当地生境条件的一切破坏活动;在金川县建立以保护裂叶沙参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在适生地引种栽培,实行迁地保护;对裂叶沙参种群继续跟踪研究,为揭示一般濒危植物的内部致危机理及外界致危因素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构建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1)短发卡样RNA重组慢病毒(LV)载体,沉默海马神经细胞VDAC1基因表达,观察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对海马神经细胞的干扰效果。方法:根据基因库提供的大鼠VDA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序列号为:AB039662.1),设计合成3条LV3-VDAC1-shRNA及1条无义的阴性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到海马神经细胞,按照不同的转染条件对细胞分为空载组、对照(NC)组、病毒组,分别在病毒感染复数(MOI)值在100和10的条件下进行转染;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VDAC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空载组相比,慢病毒感染组的扩增倍数均大于1,VDAC1基因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感染复数(MOI)=10与MOI=10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综合来看,VDAC1转录水平表达越高,蛋白水平表达越低,呈现反向关联的状态。结论:三种慢病毒对海马神经细胞都有干扰效果,VDAC1基因的mR...  相似文献   
159.
柳州市龙潭—都乐公园植物区系是广西中部一个被破坏后经多年保护恢复起来的岩溶石山植物区系。总面积9平方公里,共有维管束植物152科455属675种。由于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上,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物的地理成分复杂,但以亚热带和热带成分占优势;特有种、属少,但岩溶成分较明显;由于岩溶生态条件影响,与(?)岗植物区系相比,属的相似性比率略高于与大瑶山植物区系的比率。按吴征镒教授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划分,它应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滇黔桂地区的一个小区。  相似文献   
16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相关肉牛胃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特征。选取30头牛进行81 d饲喂试验,试验结束后选取极端RFI个体各5头屠宰并采集瘤胃液及肠道末端粪便样用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共获得259 045.47 Mb有效数据,组装得到 4 318 393条Scaftigs,基因预测得到7 008 053个开放阅读框(ORFs)。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粪便样中Top10物种相对丰度在高剩余采食量(high residual feed intake, HRFI)、低剩余采食量(low residual feed intake, LRFI)组间无差异(P>0.05),瘤胃液中的Top10微生物在LRFI组的相对丰度均低于HRFI组;粪便中、瘤胃液中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粪便中的优势属为拟杆菌属,瘤胃液中的优势属为普雷沃菌属。LefSe分析显示,在粪便中LRFI组的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显著富集(P<0.05),瘤胃液中差异最显著的是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且该菌在HRFI组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RFI组(P<0.05)。使用KEGG、eggNOG和CAZy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分析表明,在胃肠道中微生物的一些功能基因的丰度与RFI的分组有关。不同RFI肉牛瘤胃液、粪便中的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丹毒丝菌纲、甲烷杆菌纲可能是区分肉牛饲料效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