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北五味子果实中的果胶成份,咔唑-浓硫酸显色法测果胶得率,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北五味子果胶提取的影响顺序依次为超声功率>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200 W,提取温度为65℃,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50 min,果胶提取率为6.32%。  相似文献   
32.
以D-乳酸高产菌菊糖芽胞乳杆菌Y2-8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960 bp的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磷酸果糖激酶(PFK)与其他乳酸菌PFK具有保守的底物结合位点,但是其变构效应物结合位点存在差异。将pfk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SE380上,获得重组菌E-pSE-pfk。进一步通过诱导条件的优化,重组菌的PFK比酶活达到4.89 U/mg,是优化前的4.79倍。采用低温诱导策略有助于实现菊糖芽胞乳杆菌pfk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  相似文献   
33.
研究冠盖藤水提物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液及关节液COX2、NO、iONS含量的影响。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冠盖藤中、高剂量组,制备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 mol/L半胱氨酸溶液(1∶1)的混合液,分别于第1、3、7 d注入SD大鼠右膝关节造模,每次20μL。冠盖藤中、高剂量组以4.62 g生药/kg、9.24 g生药/kg,阳性组以0.133 mg/kg硫酸氨基葡萄糖分别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予以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指标测定。与模型组比较,冠盖藤中、高剂量组血液及关节液中COX2、iONS、NO含量明显降低,能有效抑制关节软骨组织形态的改变,间接保护软骨细胞和促进受损软骨细胞恢复的作用。冠盖藤能有效抑制关节液中COX2、NO、iONS表达,保护软骨细胞和促进受损软骨细胞恢复的作用,是延缓关节软骨退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卵形鲳鯵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鯵(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一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中,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鯵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出生的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胎龄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7~31周)78例、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周)102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周)116例以及足月新生儿组(胎龄37~42周)96例。四组新生儿出生后2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新生儿胎龄与上述各项凝血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早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新生儿组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组别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新生儿组PT、APTT均呈逐渐下降趋势,FIB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组别新生儿PT、APTT、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胎龄与PT、APTT呈负相关(r=-0.567、-0.691,P=0.000、0.000),而新生儿胎龄与FIB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00)。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变化,新生儿胎龄与PT、APTT均呈负相关关系,与FIB呈正相关关系,临床应予以重视,及时检测其凝血指标,必要时应予以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6.
黄清荣  祁琳  柏新富 《生态学报》2018,38(2):528-536
以溶液培养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幼苗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盐胁迫程度和不同根环境供氧状况条件下棉花幼苗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植株的Na~+、K~+离子含量等的变化,以探索根环境供氧状况对盐胁迫下棉花光合作用和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和根环境供氧不足均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在处理后的前期,盐胁迫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大于供氧不足(不通气)的影响,而后期根环境供氧不足的不利影响快速增大,并逐渐超过盐胁迫的影响。在低浓度盐胁迫和根环境不通气处理的初期,棉花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气孔关闭或部分关闭引起的CO_2供应不足);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大和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逐渐转变为非气孔因素(光合系统损伤引起的光合能力下降)。相同程度盐胁迫下,根环境通气处理的棉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等均显著高于根环境不通气处理的,说明根环境供氧不足加重了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对棉花植株各器官离子积累量的测定、分析发现,盐胁迫导致了棉花根系拒Na~+、吸K~+的能力和选择性运输K~+的能力降低,使棉花根系和叶片的Na~+含量增多、K~+含量减少、[Na~+]/[K~+]比值升高;而根环境通气则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根系的拒Na~+、吸K~+能力和根系向叶片选择性运输K~+的能力,降低根系和叶片的[Na~+]/[K~+]比值。试验还发现,根系K~+、Na~+含量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大,而叶片K~+、Na~+含量受根环境通气状况的影响更大一些。综合分析可见,盐胁迫和根环境供氧不足均可导致棉花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光合机构损伤以及离子平衡失调,而根环境通气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增加根系和叶片对K~+的选择吸收和积累、降低[Na~+]/[K~+]比值,从而增强棉花植株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相似文献   
37.
兔受精卵显微注射外源基因外体外培养的卵裂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超数排卵的14只母兔获得438枚受精卵,卵龄16 ̄22小时。显微操作在带微分干涉和相差的Nikon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注射针的尖端外径0.5um,离尖端40和80um处的外径分别为4.2和6.5um。注射用外源基因是绵羊生长激素基因与MT-1启动基因藕连的线状DNA溶液(1ng/ul)。140枚注射的受精卵和未注射的145枚受精卵(对照),在Ham/sF-10培养液(补充生长因子)中培养(38℃)  相似文献   
38.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与分析,组建了不同产量水平棉田不同生理时间蕾、幼斡(花)、大斡受害后的耐害补偿临界指标的五元二次曲线回归反应综台模型,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降维解析以方便应用,并得到不同果实体受害后耐害补偿动态临界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承平棉田、不同生理时间及不同果实体受害程度所对应的耐害补偿临界指标表现出一定差异。就同一生理时间的果实体耐害朴偿指标值而言,高产棉田>中产棉田>低产棉田。区域性棉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需根据棉田类型与生育阶段来分类指导决策,以充分发挥棉株本身的耐害补偿功能。最后,就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应用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
施氏鲟的核型及DNA含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体内注射小牛血清、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见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的染色体,并进行了核型分析。施氏鲟二倍体的染色体为238±8条,其核型为78m+12sm+28st,t+120±mc,NF :328±。以外周血红细胞为样本,鸡的红细胞为对照,用美国产的FACStar Plus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施氏鲟二倍体细胞核的DNA含量, 其DNA含量为鸡的5.06倍,绝对含量为11.73±0.68pg/N。 Abstract:Metaphase chromosome specimens of Amur Sturgeon,injected with fetalcalf serum,were prepared from short-term culture of kidney cells with air-drying technique.Its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is 2n=238±8.Karyotype consists of 78m+12sm+28st,t+120±mc,NF:328±.Diploid nucleus DNA content was measured from the peripheral erythrocytes,using flow cytometer(FACStar Pus,made in USA)and erythrocytes of chick(Gallus sp)as internal standard.DNA content of the fish is 11.73±0.68pg/N and the ratio to that of chickens is 5.06.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