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3篇 |
免费 | 352篇 |
国内免费 | 906篇 |
专业分类
37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43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2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7篇 |
1964年 | 7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90-1木霉菌的筛选和对草莓灰霉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木霉菌(Trichoderma)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因子,可以产生几丁质酶降解植物的多种病原真菌细胞壁。利用低能离子束注入木霉菌使其产生变异,再通过初筛选和复筛选两个过程,获得T90_1木霉菌株,并用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来检验T90_1防治真菌病害的能力。发现该菌株通过侵染、缠绕等多种重寄生方式,并分泌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的物质,使病原菌原生质外渗,改变细胞内有序的代谢状况,从而抑制或杀死病原菌。初步揭示该菌株抗真菌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直径≤30mm的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63例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63例良性孤立肺结节病理分布依次为:结核球,炎性假瘤,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隐球菌病,纤维瘤,肉芽肿性炎,曲菌病,肺动静脉畸形,平滑肌瘤.6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5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孤立肺结节中,良性疾病只占少数,在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在短期抗炎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后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13.
分子成像可在活体状态下直观判断分子靶向药物靶位点存在状态,分子靶向药物与靶位点结合率及精确监测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依据。EGFR是多种恶性肿瘤的关键靶点。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很有潜力的成像探针,其中尤以4-苯氨基.喹唑啉类研究最为广泛。本文简要介绍4-苯氨基-喹唑啉不同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阐述了^18F标记4-苯氨基.喹唑啉类的主要方法:先用^18F标记苯氨基,然后将^18F标记化合物与喹唑啉或衍生物进行连接,和^18F标记喹唑啉或其衍生物,然后与苯胺或其衍生物进行连接。并且进一步比较不同示踪剂在体外、动物和人体内生物分布、肿瘤摄取和代谢的异同。特别是对^18F标记示踪剂与11c标记示踪剂在动物和人体分布进行比较。尤其是[^18F]ML04肝脏摄取低,肿瘤.本底高,多数学者认为[^18F]ML04是最有潜力成为^18F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4-苯氨基-喹唑啉类示踪剂。 相似文献
114.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存活率以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4℃~40℃温度范围内,将短额负蝗健康成虫分组,分别置于生化培养箱处理4 h。测定各温度处理下成虫存活率和抗氧化酶(SOD、CAT、POD)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成虫存活率在24℃~34℃范围内均高于50%,其他温度处理成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试验温度范围内短额负蝗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32℃时雌、雄成虫的SOD、POD和CAT酶活值最高。T-AOC活性与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均在34℃时达最高。短额负蝗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温度过高不利于其种群存活,此现象与其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短额负蝗雌成虫抗氧化酶活性高于雄成虫,更能适应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miR-125a-5p在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PCV2感染PK-15细胞外泌体孵育的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miRNA表达;合成miR-125a-5p模拟物和抑制物转染PK-15细胞,检测miR-125a-5p过表达或抑制表达后细胞凋亡率;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25a-5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25a-5p对靶基因的调控;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孵育淋巴细胞的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cl-2、Bax、细胞色素C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感染PCV2的PK-15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极显著提高淋巴细胞凋亡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与PCV2诱导细胞凋亡相关的miRNA中,miR-125a-5p表达量极显著升高,miR-125a-5p模拟物转染细胞后极显著提高细胞凋亡率;利用TargetScan预测发现,miR-125a-5p与Bcl-2 3''UTR区有结合位点,miR-125a-5p模拟物极显著抑制pmir-Bcl-2 3''UTR-WT荧光素酶活性,对pmir-Bcl-2 3''UTR-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外泌体孵育的淋巴细胞Bcl-2表达量显著降低,Bax、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3表达量显著升高,Bcl-2/Bax的比值极显著降低。这表明,PCV2通过外泌体诱导淋巴细胞上调miR-125a-5p的表达,进而抑制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激活淋巴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6.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国际癌症组织确认为胃部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子。近年来对于Hp菌株的基因分型、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实对Hp基因分型进行细化可为精准医疗提供依据。Hp可依照Cag A羧基末端磷酸化位点、Vac A信号区(s)中间区(m)过渡区(i)缺失区(d)和粘附因子(OMPs)进行基因分型。Hp基因型差异可导致不同毒性作用,从而引起不同临床结果和疗效预后。因此对Hp基因分型可为胃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Hp基因分型方法、基因分型及其与胃部疾病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7.
以分光光度法测定非洲马铃果种子总生物碱、总黄酮、水溶性多糖含量,MTT法测定乙醇提取物不同分离部位的细胞毒活性,以及DPPH法测定不同分离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非洲马铃果种子总生物碱、总黄酮、水溶性多糖含量分别为5.70%、0.41%和3.04%;各分离部位中总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最强,其对人的肝癌细胞株SMMC7721、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正常肝细胞株Chang-liver的IC 50值分别为11.99±2.22、8.72±6.11和7.31±4.39μg·mL-1;各分离部位中正丁醇相抗氧化活性最强,IC 50值为0.268±0.002 mg·mL-1。 相似文献
118.
4种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成螨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4种常用杀虫剂针对目标害虫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对天敌胡瓜钝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成螨的毒力测定、综合急性毒性和二次中毒毒性.综合急性毒性和二次中毒毒性测定结果显示,毒死蜱Chlorphifos、灭幼脲Chlorbenzurin、吡虫啉Imidacloprid对胡瓜钝绥螨都具有极强的毒性,可造成毁灭性杀伤,苏云金杆菌Bt对胡瓜钝绥螨影响极小,无明显毒性.玻片浸渍法测定的不同杀虫剂对胡瓜钝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Chlorphifos(乐斯本)>灭幼脲Chlorbenzurin>吡虫啉Imidacloprid>苏云金杆菌Bt. 相似文献
119.
微生态调节剂质量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调节剂质量标准探讨浙江省药品检验所浙江310004邵惠琴王知坚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体内环境的微生态平衡、失调,调整的一门新形成的生命科学分支。我国自80年代提出来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近年来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药用微生物制剂也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20.
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群落林下木本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南地区的风水林是乡村聚落的一种特色林分, 具有守护村庄的象征意义。在过去的数百年中, 风水林在乡村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下而受到保护, 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有着重要作用。为揭示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的影响, 我们选择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同一林分起源的3个具有相似地形的风水林, 研究了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其林下木本植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 MRPP)分析表明, 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风水林林下木本植物组成(P = 0.001, A = 0.3886), 沿着干扰由弱至强的梯度呈现出中生性植物减少、阳生性植物递增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重度干扰>中度干扰>轻度干扰, 但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 3个风水林群落相互间的林下物种相似性降低, 物种替代率呈增加趋势。双向聚类分析较好地反映出林下物种因受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影响而表现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指示种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不同干扰强度下具有显著指示值(IV ≥60)的指示种。综合分析表明, 人为干扰有利于阳性物种在风水林内定居生长, 并明显地改变了林下木本植物组成, 但未能引起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差异。此外, 找出对人为干扰产生关键生态响应的林下指示种, 对增进风水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