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燃烧植物产生的烟与热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物源烟对一些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与GA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似。在植物烟水溶液中分离得到了具有促进植物种子萌发作用的化合物丁烯羟酸内酯,该物质具有热稳定性、挥发性和有效浓度范围广等特点。丁烯羟酸内酯可以通过纤维素加热产生,因而几乎所有的植物燃烧产生的烟中都可以产生丁烯羟酸内酯。热因子对植物种子萌发有利作用表现为打破种子休眠、清除限制种子萌发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减轻种子病原体等方面。大量研究显示,不同植物对烟与热的响应机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是植物群落过火后物种组成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烟与热因子对植物生理生态作用的研究我国开展较少.这与我国是一个森林、草原火灾频繁的国家是不相称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另外,今后我国可以在烟与热因子对植物作用的机理,揭示传统用烟火处理土壤促进农林业植物生长的物理和化学本质,以及这些机理在发展有机农业中运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2.
干旱与条锈病复合胁迫对小麦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旱性和抗病性不同的小麦为材料,以正常生长为对照,观察了病原菌和水分复合胁迫对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活性氧代谢以及对抗氰呼吸的发生、运行的影响。讨论了在干旱与病原菌侵染复合胁迫下,抗氰呼吸在植物抗逆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复合胁迫下,抗病小麦显然具备更强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不能有效控制病叶水分散失。水分胁迫能引起抗氰呼吸的下降,但不能抵消因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抗氰呼吸的增强,条锈菌侵染对小麦抗氰呼吸的影响远远大于水分胁迫。病原菌侵染和水分复合胁迫下,活性氧产生的速率表现出累加效应,而抗氰呼吸表现出和基质抗氧化酶的活性互补。植物交替氧化酶在干旱与病原菌侵染复合胁迫中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并可能调节着逆境下物质与能量需求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3.
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017不育与可育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提取mRNA,进行cDNA- AFLP表达差异分析,64对引物组合获得差异片段1160个。统计分析表明,单核期表达的差异片段数最多,认为这一时期是育性转换的关键时期。对其中12个在不育或可育条件下表达的差异片段进行同收、克隆、测序,经 BLAST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可育条件下的4个EST与物质转运和能量代谢过程的铁转运蛋白1和ATP合酶α亚基,基因表达调控的反转录转座子跳跃多聚蛋白和转座子相似序列同源。不育条件下有5个EST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的ZCCT转录因子和光敏色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的转座酶、染色体浓缩因子和亮氨酸富集蛋白的编码基因同源。结果表明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017的育性转换与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物质和能量代谢及信号传导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4.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HPLC)及红外光谱(IR)、质谱(MS)、紫外光谱(UV)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微球菌产生的一种未知新型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未知新型类胡萝卜素的分子量为536,分子式为C40H56,结构是全反式对称结构.共有12个共轭双键(番茄红素为11个),根据已报道的研究,可以基本确定是一种新型的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205.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消化率、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体重(43.90±1.75)g史氏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0.525、1.171和2.138 kg·m-2 3种养殖密度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摄食率和消化率的影响,实验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摄食率和消化率具有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史氏鲟的生长,低密度组中史氏鲟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养殖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高.低密度组、中密度组中史氏鲟的消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中密度组摄食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低密度组摄食率介于两者之间;食物转化率和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特定生长率与消化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广西产两面针药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80余个组份,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图谱分析,并参考相应的保留时间确定了其中的58个组分,总相对含量占挥发油的91.4%。其中含量最大的是斯杷土烯醇(55.21%),其次有异斯杷土烯醇(6.35%)、异香树素环氧化物(3.88%)、2-十三烷酮(3.28%)和α-香附酮(2.14%)等。  相似文献   
207.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枇杷叶系蔷薇科(Rosaceae)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为常用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枇杷叶归肺、胃经,具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气、胃热呕逆及烦热口渴之症状。目前,已经从枇杷叶中分离出三萜酸、黄酮类、多酚、倍半萜及其苷类等成分,对其药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酸的抗炎心、降血糖和抗病毒活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8.
穹窿切断后海马神经元GR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实施大鼠穹窿切断术研究海马神经元核受体GR(glucocorticoidreceptor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穹窿切断模型,于穹窿切断术后0、4、7、10d取材;同时取材假手术组(非穹窿切断术)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进行各组海马神经元GR表达变化的观察及定量检测。结果穹窿切断7d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GR表达下调,10d下调更为显著。结论穹窿切断后,海马GR表达下调,提示可能减弱海马对HPA轴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9.
农林复合系统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林复合系统是解决当前资源枯竭、农林用地紧张和实现环境保护的一种可持续土壤管理模式。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 农林复合系统因其较高的固碳潜力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深入理解农林复合系统的固碳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环境条件的改变和管理措施的响应, 是准确地预测农林复合系统在全球变化情景下固碳潜力的关键。该文综述了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探讨了农林复合系统相比单一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固碳机理, 分析了农林复合系统固碳潜力的测定方法和当前面临的挑战, 综述了气候因子、环境条件和人为管理措施对农林复合系统固碳潜力的影响。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固碳潜力相比全球其他区域还处于较低水平, 为提高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固碳潜力, 未来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扩大农林复合系统的分布面积、加强农林复合系统的合理配置和管理、选择适宜的物种组合和优化系统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210.
山西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评价了山西文峪河上游13种河岸林群落的稳定性。基于群落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考虑, 选取乔木层优势树种更新潜力、物种多样性、Godron指数、立地质量和保护程度等5项特征指标, 通过计算各群落5项指标隶属度的平均值来评价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群落的稳定性隶属度介于0.40-0.60, 属于低山森林演替系列的青杨辽东栎(Populus cathayana + Quercus wutaishanica)混交林和油松白桦(Pinus tabulaeformis + 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的稳定性居中; 中高山森林演替系列中, 群落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增加, 青杨(Populus cathayana)林结构简单, 稳定性最低, 青杄(Picea wilsonii)林接近演替顶极, 稳定性最高; 但并非只有近演替顶极的群落是稳定的, 客观存在的各种林冠干扰和河岸生境的高度异质性也使得白杄杨桦(Picea meyeri + Populus cathayana + 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落叶松白杄(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 Picea meyeri)混交林和落叶松青杄(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 + Picea wilsonii)混交林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