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完善有关裂叶苔科植物孢子、弹丝和油体的研究,为该科植物的分类提供详细的资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裂叶苔科(Lophozi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弹丝和油体的形态特征,其中有6种具备了孢子和弹丝的形态特征,9种具备了油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裂叶苔科的6种植物的孢子为球形、近球形和椭圆形;颜色为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直径在10~16 μm,属于小型孢子(MI);近极面向内凹,纹饰为疣状、棍棒状、刺状、颗粒状和短棒状。②弹丝均为紧密双螺旋状,两端圆钝,表面平滑或具稀的颗粒2种。③裂叶苔科的9种植物的油体形状为球形、椭圆形、球形或卵形,直径在3~10 μm。本研究对这11种植物的孢子、弹丝和油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图示,为裂叶苔科植物的系统分类、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2.
对水稻和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是依赖于SA通路的防御反应调节基因,但在辣椒和烟草等茄科作物中该蛋白的功能还鲜有报道.研究从辣椒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一个NPR1的类似物全长cDNA(CaNPR1),并获得了其超表达的转基因烟草T1代株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株系与其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表型差异,但却表现出较野生型植株更高的抗青枯菌侵染活性.同时,研究还发现CaNPR1的超表达还显著提高了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NPR1在不同植物间具有较强的功能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3.
应用抗百合无症病毒(Lilysymptomlessvirus,LS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快速检测田间样品的免疫斑点法(Dot-ELISA)和组织印迹法(Tissueblot-ELISA)体系。LSV单抗稀释2,000倍时,Dot-ELISA中病叶粗汁液可被检出的最大稀释度为1∶640。Tissueblot-ELISA中样品一次平切后第1次印迹与Dot-ELISA样品1∶40稀释的结果相当,前4次印迹均可获得满意的显色效果。常规Tissueblot-ELISA的灵敏度低于Dot-ELISA,  相似文献   
114.
生物催化剂研发及生物催化技术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危机与环境压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着眼于发展环境友好、过程高效的工业生物技术,有望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成为解决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键,而生物催化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本文介绍了生物催化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并对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发现与新的催化功能的开发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5.
不同种植年限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对山东聊城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与养分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②随着种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真菌和放线菌则随种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③菜田土壤各类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的土层中,随着土层加深,其数量迅速减少;④菜田土壤放线菌组成复杂,共分离到了6个属的放线菌,但仍以链霉菌为主,其次为小单胞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链霉菌可分为9个类群,白孢类群占优势。种植1—2a的菜田土壤放线菌组成复杂,而链霉茼组成较简单;⑤蔬菜种类不同时,土壤微生物亦不同;⑥土壤养分含量与真菌和放线菌呈负相关,与细菌和微生物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6.
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对家兔血液成份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对家兔血液成份的影响。方法-给予含3%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的饲料,然后在1、3、5、7、14日时采血进行血液成份分析。结果-实验组给中药后1~3天内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明显增加,且在3~14天内仍能保持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并能够调整白细胞的分类比例。结论-结果提示中药复方SH-抗毒合剂能促进血细胞产生,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7.
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本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接种.对分离出的2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phylococcs aureus,Sau),用头孢菌素显色法测定其β-内酰胺酶。结果2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产β-内酰胺酶171株,产酶率为77.7%,产酶株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及复方新诺明敏感外,对其它的抗生素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其中青霉素G、氨苄西林耐药率均为99.4%,红霉素为86.1%。结论产β-内酰胺酶株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临床治疗不宜使用此类抗生素,提示临床选择药物时,应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8.
齐莎  赵小蓉  郑海霞  林启美 《生态学报》2010,30(20):5518-5526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kghm-2)和磷肥(P9、P37和P75kg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熵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高氮(N280)和高磷(P75)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功能群结构,施氮肥处理更为明显。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土壤线虫总数和不同营养类群的数量,而施磷肥对线虫总数影响并不显著,相反,施磷肥和少量氮肥却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和比例。施用氮肥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呈下降趋势,而施磷肥则显著增加,但适度施用氮肥和磷肥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最为旺盛,尤其是施磷肥后肉足虫数量大幅度提高。氮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生物对不同肥料及其用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其中施氮肥多以负效应为主,而施磷肥则多以正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19.
北京9个典型板栗园土壤碳代谢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质量存在密切联系,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从北京板栗主产区采取9个典型板栗园表层(0—20cm)土壤,采用BIOLOG生态微平板(BIOLOG Eco PlateTM)分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群结构,旨在了解不同板栗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9个土壤可分为3组:(1)1,6,9号土壤、(2)2,5,7号土壤、(3)3,4,8号土壤。组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相似,而每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中,1,6,9号土壤利用D-羟基丁二酸等7种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多;而利用葡萄糖-1-磷酸盐等14种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少,2,5,7号土壤与1,6,9号土壤正好相反,3,4,8号土壤与1,6,9号土壤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代谢D-羟基丁二酸等7种基质的微生物也比较多,而代谢i-赤藻糖醇、D-木糖、2-羟基安息香酸等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少。但是,目前对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多样性在土壤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与土壤CNP等生物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0.
酶放大镧系元素发光法测定碱性碱酸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告了应用酶放大镧系元素发光法测定碱性酸酶的方法。应用5-氟水扬酸磷酯作为酶底物,并对方法学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最佳化。用甲基硅油(I)改进了信/噪比的稳定性。方法的灵敏为4U/L。精密度为10%,精密度为10%的浓度范围是2.00 ̄3.00×10^2U/L。测量值的相对误差〈10%,测定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浓度,回收率为93% ̄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