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猪肺炎支原体Mhp367蛋白是体液免疫显性蛋白,但该蛋白不同区段与猪肺炎支原体恢复期血清的反应能力尚不明确。【目的】鉴定Mhp367蛋白不同区段与猪肺炎支原体恢复期血清的反应能力。【方法】利用不同的引物组合扩增mhp367基因片段,扩增的片段连接pGEX-6P-1、pGEX-4T-3或pGEX-5X-3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的质粒经Bam H I和Xho I双酶切及测序确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菌。重组菌经IPTG诱导和超声破菌后,经与谷胱甘肽beads结合和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表达目的蛋白的重组菌破菌后上清包被谷胱甘肽板,ELISA方法鉴定Mhp367蛋白不同区段与猪肺炎支原体恢复期血清的反应能力。【结果】构建了9个能以可溶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的重组菌;9个Mhp367蛋白片段均为体液免疫显性,第394-524位氨基酸区段与猪肺炎支原体恢复期血清反应最强,是一个良好的疫苗候选抗原区段。【结论】本研究为猪肺炎支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候选抗原靶标。  相似文献   
92.
采用RT-PCR,从Hela细胞的mRNA中扩增人sTNFR1基因,构建含有目的片段的T载体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重组质粒亚克隆,转化入大肠杆菌,测序证实其序列与基因数据库中sTNFR1基因一致.经异丙基-β-D半乳糖苷酶(IPTG)诱导表达,淀粉树脂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融合蛋白sTNFR1-MBP.结果显示:经Western-blotting检测,sTNFR1-MBP具有免疫活性L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蛋白对TNF-α诱导QSG7701凋亡有抑制作用,这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为检测柑橘类5种药用资源中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柚皮素和橙皮素等5个黄烷酮物质和川陈皮素的含量。实验用70%乙醇水溶液分别浸提化橘红、陈皮、青皮、橘络和橘核,提取液经稀释后利用C18固相萃取柱除杂和浓缩,再以0.5%醋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反相梯度洗脱,用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扫描紫外光谱做定性分析,并分别在283、285、290、335nm波长处做定量检测。在该条件下6个类黄酮成分均实现基线分离;外标法定量,线性相关性好(R2≥0.9998);加标回收率为95.83%~103.56%,相对标准偏差为2.90%~8.78%。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芸香柚皮苷10.49mg/g、柚皮素0.327mg/g、橙皮素0.129mg/g在青皮中含量最高,橙皮苷10.78mg/g、川陈皮素1.74mg/g在陈皮中含量最高,柚皮苷19.20mg/g在化橘红中含量最高。该方法适用于柑橘药用资源中微量类黄酮成分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4.
目的:在肝癌细胞Hep G2中过表达外源NAIF1(核凋亡诱导因子1),探讨NAIF1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对Hep G2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为对照组,p EGFP-N1-NAIF1为实验组,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 G2,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AIF1蛋白表达效率;以DAPI染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定位,确定NAIF1的亚细胞定位;通过MTT方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AIF1对Hep G2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肝癌细胞Hep G2中,外源表达NAIF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对照组Hep G2/p EGFP-N1相比,Hep G2/p EGFP-N1-NAIF1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下降(P<0.05)。结论:外源表达NAIF1蛋白定位于Hep G2细胞核,过表达NAIF1抑制Hep G2的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NAIF1可能作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5.
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 分析养殖池塘底泥释放重金属的特征及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底泥释放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底泥对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636、1.5、70.9、34951、10.3、36.9、34.0、53.2、72.4、48.8和3.0 μg·kg-1 dw; 蚌能够对Al、Cr、Mn、Co、Cu、Zn、As和Mo产生净化作用(P<0.05), 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7%、98.0%、33.3%、14.3%、23.5%、69.4%、50.0%和13.0%, 响应面优化分析显示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0 只·m-3和24.49 d、25 只·m-3和23.96 d, Al和As去除率可提升至93.8%和60.5%; Al、Cr、Fe、Co、Cu、Zn、As和Mo的净化效果与养殖数量相关, 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净化效果与处理时间相关, Cr、Co、Ni、Cu和Zn的净化效果与两者交互作用相关(P<0.05)。提示背角无齿蚌有潜力防控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96.
利用油混悬剂独有的剂型特性可提高人工培育冬虫夏草中的接种侵染率, 因而研制高活力冬虫夏草菌种油混悬剂可推动其产业化的发展。根据油混悬剂的特殊性, 对MTT法进行改进及优化, 结果为: 反应时间120 min、反应温度37°C、以甲苯为萃取剂, 活细胞量与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线性相关。依据该方法筛选制剂中助剂的种类及浓度, 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 获得冬虫夏草菌种油混悬剂高活力配方为: 菌种量0.15 g/mL、硬脂酸铝60 mg/mL、司班-80 50 μL/mL。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制剂在4°C下保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影响。方法34例PBC患者为我院住院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给予糖皮质激素类、熊去氧胆酸及其他免疫抑制/增强剂药物治疗,另一组为贝飞达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飞达。经过1个月的治疗,采血检测细胞因子及肝功能,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贝飞达治疗组同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在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贝飞达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控制内毒素血症,可以调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8.
对分布于太白山海拔2 000~3 700 m的5种杜鹃属植物的叶片光合特性和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头花杜鹃分布于高山灌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高,强光适应性好,耐荫性差;爬枇杷分布于3 000~3 400 m的太白红杉林下,光饱和点较低,光补偿点最高,利用强光能力较弱,生态幅较窄;金背杜鹃、药枇杷、秀雅杜鹃分布于2 000~3 200 m的红桦、牛皮桦林下,光补偿点低,耐荫性强,生态幅宽.在形态结构上,5种杜鹃的栅海组织比均远小于1,属耐荫植物.头花杜鹃叶表密被鳞片,栅栏组织发达,通气组织发达;爬枇杷栅栏组织发达,排列紧密;金背杜鹃叶下表皮密被毛,气孔密度最高,海绵组织排列疏松;秀雅杜鹃叶上下表皮密被鳞片;药枇杷的栅栏组织厚度最小,栅海组织比最低.研究表明,5种杜鹃属植物叶片结构特征的形成是对生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血细胞(含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消化腺细胞(含上皮样细胞和圆形小细胞)、外套膜细胞(含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圆形大细胞和圆形小细胞)、斧足细胞(含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圆形大细胞和圆形透亮细胞)为材料,比较了上述各类细胞的原代培养特征以及不同条件下的细胞存活率,优化了细胞制备及细胞活性鉴定的方法。结果显示,上述各类组织细胞存活率受不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种类的影响,其中,血细胞96 h在20℃下、培养基2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4.67%±0.47%;消化腺细胞48 h在20℃下、培养基3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3.67%±1.70%;外套膜细胞48h在15℃下、培养基1中的存活率最高,为93.67%±1.7%;斧足细胞48h在15℃下、培养基1的存活率最高,为94.33%±0.94%。相较于25℃,在20℃和15℃下,4种组织细胞96h的存活率更为理想。本研究旨在为背角无齿蚌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贝类细胞水平毒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酸度、总酸排出量、复发率、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酸及总酸排出量均升高,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胃酸及总酸排出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复发率为7.5%(3/40),常规组复发率为30.0%(12/40),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的改善,可作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