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冯娜  岳亚文  程池露  杨梅  汪旵  张劲松 《菌物学报》2022,41(9):1341-1353
菌丝体作为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生理阶段,会产生不同于子实体和孢子的特定结构的灵芝酸类三萜化合物。本文总结了灵芝菌丝体中已发现和鉴定的三萜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灵芝菌丝体三萜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2.
杨梅  岳亚文  张劲松  唐庆九  冯娜  韩伟 《菌物学报》2022,41(9):1519-1528
多篇文献报道灵芝三萜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构效关系和作用靶点尚未系统比较。本研究以45种灵芝三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的增殖抑制测定,来评价化合物抗肿瘤的能力。结果表明,灵芝菌丝体三萜和子实体中性三萜的活性较强。进一步采用Discovery Studio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12种活性较强的灵芝三萜与5种抗肿瘤作用相关蛋白p53、Bcl-xl、EGFR、IL-2和VEGFR2之间可能的作用靶点,推测三萜化合物抗肿瘤能力与其结构上的乙酰氧基和母环上的共轭双键有关。其中,具有这一特征的含有3个乙酰氧基的ganoderic acid T,其抗肿瘤活性最强。本研究为灵芝三萜活性位点的寻找和结构改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3.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列线图模型预测价值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5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82例)。查阅两组病历资料,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R软件建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获得预测风险值;绘制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94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12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胆囊破裂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看出:年龄得分为63分,住院时间得分为37.6分,手术时间得分为71.5分,胆囊破裂得分为50分,预测风险值为2.22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获得较高的预测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4.
【目的】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 8004中新的Ⅲ型效应物(type Ⅲ secreted effector,T3SE)基因。【方法】通过构建与AvrBs159-445整合的Tn5转座子系统,进行文库筛选。在avrBs1缺失突变体背景下生成突变文库,在辣椒ECW-10R上进一步筛选。【结果】大规模HR测定筛选出7个具有明显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的克隆。通过质粒拯救和测序发现除了插入已知T3SE基因的3个突变体外,还鉴定了一个位于XC_0438XC_0439之间且在Xcc 8004中未注释的新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我们将其命名为一个新的基因XC_0438a。易位实验证实XC_0438a信号区可引导报告蛋白AvrBs1的分泌和易位,并诱导辣椒ECW-10R产生HR反应。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活性测定,XC_0438a在基本培养基中诱导表达,并由关键调控蛋白HrpG和HrpX激活。然而,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XC_0438aXcc的致病力没有显著的贡献。【结论】我们鉴定了一种新的依赖于Ⅲ型分泌系统的效应基因XC_0438a。  相似文献   
135.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芽期耐冷QT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Oryza sativa)芽期耐冷性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能减少遗传背景的干扰。该研究以8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其受体亲本为广陆矮4号,供体亲本为日本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 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芽期耐冷性的差异,并对代换片段上的芽期耐冷QTL进行鉴定。以F≤0.001为闽值共检测到8个芽期耐冷QTL,分别分布在第1、6、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QTL通过代换作图被初步定位。这些QTL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在2个年度间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4%和10%-45%,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00%-2 200%和500%-2 250%,其中qCTPg-2在2个年度间的加性效应均最高,分别为44%和45%。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芽期耐冷QTL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 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7.
基于ChIP-seq的差异组蛋白修饰区域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蛋白修饰是在基因组水平上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表观遗传修饰,随着ChIP-Seq的广泛使用,高通量数据的积累,为从全基因组研究组蛋白修饰模式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缺乏在多样本间筛选疾病相关的调控区域的方法,因而本文开发了一种多细胞系的差异筛选算法来识别差异组蛋白修饰区域。本文通过窗口移动法来估计组蛋白修饰水平,并根据信息熵理论定量各个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基于随机背景来确定差异显著性阈值。利用此算法来筛选人类全基因组9个细胞系间H3K4me3差异的区域,结果显示这些区域显著富集在基因启动子上和其他重要的染色质状态上,且与先前人们发现的活性启动子染色质状态显著重叠。通过文献挖掘进一步证实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组标记。这些结果表明基于熵的策略可有效地挖掘多细胞系间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差异组蛋白修饰。  相似文献   
138.
肿瘤的发生受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共同影响。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找到癌症的甲基化标记物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方法(WGCNA)筛选出甲基化基因模块,并分析模块向量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最后对基因模块进行功能分析,得到DNA甲基化与肿瘤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这些甲基化异常的基因模块与癌症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联。同时还发现某些甲基化异常的基因模块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都有着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9.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印记基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DNA甲基化的预处理方法结合二代测序产生了大量的高通量甲基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三种高通量DNA甲基化检测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法,亲和纯化法,重亚硫酸盐转换法),以及针对这些技术产生的高通量数据开发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工具.另外,还注重介绍了单碱基水平的DNA甲基化检测技术,BS-Seq的测序原理、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后续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0.
该文旨在探讨FATmax(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外周动脉硬化的影响及生物学机制.选取30名肥胖大学生为运动组,另选取30名肥胖大学生为对照组,运动组进行12周FATmax强度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系统性的体育活动.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对进行体成分、同步四肢血压、臂踝脉搏速度测量及NO、N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