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硫杆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杆菌(丁litKucjllSS)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化能无机营养细菌,也是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多,经济意义很大的硫氧化细菌。该属中的氧化硫硫杆菌(T.th。whns)和氧化亚铁流杆菌(T.fer-rtx)xlua叫是极端嗜酸性的专性自养细菌,最适因为2,0~3.5,广泛分布于流化矿床的酸性废水中。这类细菌很早就被广泛应用于贵重金属的浸出和回收,特别适合于从低品位的矿石中浸出稀有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氧化FeSO和Fe&产生Fe”氧化剂,氧化金属硫化物使之变成可溶性的硫酸盐形式,从而回收有用金属。这种方法具有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52.
植物多糖分离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多糖具有提高免疫、抑制肿瘤、延缓衰老和保护肝脏等重要生理作用,多糖的高纯度分离提取是多糖产业中极其关键的环节.本文对植物多糖的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植物多糖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更有益的指导.对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嗜酸性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spp.)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与工业微生物。该类细菌通过氧化硫或亚铁获得电子以固定二氧化碳进行自养生长,是驱动矿山环境酸化和重金属溶出的关键菌群,也是生物冶金等微生物浸出技术中的核心菌群。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是细菌种内及种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广泛分布于嗜酸性硫杆菌等化能自养微生物中,比如类似于LuxI/R的AfeI/R系统。系统介绍近年来嗜酸性硫杆菌菌体感应系统研究成果,尤其是在AfeI/R种群分布、生物学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与新理论。讨论今后嗜酸性硫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极端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理论研究的开展与产业应用技术的开发。  相似文献   
54.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掌握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现状,我们在保护区驮逐片区布设60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开展了连续监测。共收集4848份独立有效相片,经鉴定为16种兽类和29种鸟类,包括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鼬獾(Melogale moschata)、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野猪(Sus scrof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位于兽类前五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以及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的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位于鸟类前四位。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野猪、食蟹獴、白鹇和蓝背八色鸫为昼行性动物。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初步了解了崇左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物种组成、相对数量及空间分布,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5.
目的改进现有过继性人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扩增方法,实现高效定向分化及大量扩增NK细胞的目的。 方法利用自剪切多肽P2A连接IL-15和4-1BBL基因,通过慢病毒感染和药物筛选的方法制备稳定表达IL-15和4-1BBL的K562滋养层细胞株。该方法可刺激人PBMC细胞向NK细胞分化及高效增殖。实验结果以 ±s表示并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经该方法培养的CD3- CD16+ 56+ NK细胞增殖倍数达到(4480.43±37.80)倍;CD3- CD16+ 56+ NK细胞纯度达到94.79%;细胞内表达IFN-γ和TNF-α的NK细胞比例为(63.07±3.37)%和(54.85±2.04)%,分别高于对照组(16.28±2.86)%和(14.53±1.15)%(t = 62.25,22.66,P均< 0.01);细胞分泌至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和TNF-α浓度为(111.39±6.95)?pg/ml和(32.76±3.23) pg/ml,分别高于对照组(44.99±4.74)pg/ml和(11.09±2.45)?pg/ml(t = 20.56,7.21,P均< 0.01);在体外,该方法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率为(78.52±7.36)%,高于对照组(48.53±6.66)%(t = 11.56,P < 0.01);对H520细胞的杀伤效率为(65.03±3.27)%,高于对照组(35.85±3.99)%(t = 11.35,P < 0.01)。 结论利用自剪切多肽P2A构建稳定高表达的IL-15和4-1BBL的K562滋养层细胞株,从而提高了NK细胞增殖倍数、纯度和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56.
致胰腺泛黄鸭1型甲肝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致胰腺泛黄鸭1型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1,DHAV-1)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方法】运用RT-PCR技术,扩增出致胰腺泛黄DHAV-1 MPZJ1206株全基因组序列,并与鸭甲肝病毒参考毒株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致胰腺泛黄DHAV-1 MPZJ1206株基因组全长为7703 nt,(G+C)%为43.05%,包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4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基因组结构与其他DHAV-1参考毒株一致。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PZJ1206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DHAV-1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3.5%-99.6%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7.9%-99.6%之间,遗传距离均低于7%;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2011年分离的2株DHAV-1(Du/CH/LGD/111238和Du/CH/LGD/111239)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尽管MPZJ1206毒株感染雏番鸭引起的临床病变与传统DHAV-1差异明显,但其基因组分子特征与传统的DHAV-1毒株相似,病毒致病型的改变可能与其组织嗜性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获得有活性的Sonic Hedgehog(SHH)蛋白N端结构域蛋白纯品,该结构域是SHH蛋白与受体结合结构域,可用作抗原,用于研制抗SHH的中和抗体。方法:应用PCR技术从商业化人Shh基因中分别扩增该基因5'端591和600 bp的片段,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L293,分别在HEK293T细胞中进行瞬时分泌表达,通过His标签纯化后获得SHH-591和SHH-600蛋白纯品,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并通过ELISA进行结合活性鉴定。结果: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L293-Shh-N591和pL293-Shh-N600,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真核瞬时表达产物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0×103处可见与预期相符的条带,该条带可被His标签抗体所识别;纯化获得了SHH-591-His和SHH-600-His蛋白纯品;ELISA结合实验结果显示SHH-591-His和SHH-600-His均能与抗His标签抗体结合,而SHH-591-His与SHH中和抗体的结合能力更强。结论:获得了真核表达的SHH-N蛋白SHH-591-His,可用于下一步中和抗体药物的筛选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讨观光木当年生枝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濒危物种观光木(Michelia odora)为对象,测定了广西地区5个不同纬度上观光木当年生小枝及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的增加小枝总重和总叶重总体呈异速生长关系,其生物量更多趋于对小枝的构建.(2)观光木叶功能性状呈...  相似文献   
59.
60.
强华  郑晓辉  林建银 《微生物学报》2008,48(12):1649-1653
【目的】探讨肠球菌溶血菌株及非溶血菌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TNF-а的影响。【方法】用多粘菌素B抑制排除内毒素污染对实验的影响。肠球菌溶血菌株、非溶血菌株各11株,以菌/细胞比 30∶1 感染RAW264.7细胞1 h,加入200 mg/mL氨苄青霉素继续培养24 h,分别于感染后3、6、9、24 h,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观测点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比较肠球菌溶血、非溶血菌株感染6 h后TNF-a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培养液中检测不到TNF-a。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各观测点的TNF-a的平均含量 (pg/mL) 均比非溶血株性组高。经t检验,P<0.01,差别有显著性。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也有相同结果:TNF-a mRNA在肠球菌溶血株感染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非溶血株感染的细胞高,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球菌溶血株比非溶血株更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TNF-а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