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以往曾称为白额山鹧鸪[1,2],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为我国南方山地特有鹑族(Perdicini)鸟类,被视为全球易危物种(VU)[3~5].  相似文献   
12.
在与英国鸟类学家Dr.Roger Wilkinson,Dr.Si mon Dowell,Ms.Mary Richardson对云南思茅鸟类进行考察期间,于2005年5月4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内距“树上人家”约3km处的高大乔木顶部,发现1只雄性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为我国鸟类物种新记录。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该鸟体长约为200mm,头顶淡蓝色,嘴红色,翅上覆羽绿色,尾短,胸、腹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显得甚浅。据以往报道,蓝腰短尾鹦鹉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西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蓝腰短尾鹦鹉迄今所知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yanur…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栗夜(Gorsachius goisagi)零星见于中国沿海地带,由鸭绿江口直至北部湾;同时,栗夜近100年来于3~5月在江西一直有分布,是否为一独立群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别名青麂,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鹿科(Cervidae)。毛冠鹿体重15~28 kg。体毛粗硬、体背毛色大部为黑褐或棕褐色,额顶有短而硬的簇状毛,面颊、唇周、内耳侧及耳尖灰白色,腹毛浅淡,鼠蹊部、肛周、尾下和后腿内侧白色。无额腺,但眶下腺发达,尾较短。雄性具极短且不分叉的角,隐于毛丛中难以见到,上犬齿较长。毛冠鹿分布于长江以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等地(张荣祖等,1997)。栖息于海拔1 000~4 000 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山地灌丛等生境。以青草、野果、嫩枝叶、竹笋或竹叶为  相似文献   
15.
白腰燕鸥     
2009年8月31日,江西省科学院林剑声与厦门观鸟会林植、陈志鸿等一行6人在福建漳浦菜屿列岛(23°47'04"N,117°40'27"E)开展燕鸥类调查时,在这一海域记录到10多只白腰燕鸥(Sterna aleutica)从近海海面飞过,并拍摄到清晰的照片.此次所见白腰燕鸥,均是在海面上活动,未发现停栖于周边岛屿;另外,我们2009年5~7月在菜屿列岛做燕鸥类的繁殖调查时,并未发现有白腰燕鸥出现.  相似文献   
16.
婺源靛冠噪鹛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靛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由原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复又被]剥离出来的一独立鸟种并由此而为中国南方之特有种,具两个地理上相互分离/分立的亚种,其指名亚种于中国东南、亚种simaoensis于中国西南;因其对繁殖生境之狭选性且群体数量之稀缺而被列为极危物种(CR)。十余年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其指名亚种于繁殖季节几乎仅见于江西婺源,营巢于低地村落乡镇的林木间,为典型合作繁殖鸟种。统计结果显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体中,其每年的营巢数量从未超过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3,接近1/3已是很好年景;若首批卵和/或雏鸟遭天敌捕杀,二次所筑之巢的数目则充其量不及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批卵和/或雏鸟遭捕杀后月余方才开始;野外未见婺源靛冠噪鹛在一年之内有第三次筑巢的现象。若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离开其繁殖地即视其繁殖期成功结束,则从未记录到当年幼鸟的数量有达到该繁殖群成鸟数量1/4的例子,能够接近或达到1/5已属上乘;作为另一方面,婺源靛冠噪鹛的某个或某几个繁殖群由于巢卵遭捕食而在个别年份中无幼鸟问世却并不罕见。目前已能确定婺源靛冠噪鹛有9个繁殖群体,个体总量逾300只,且在过去的5年中其数量略呈增长趋势。另外,尽管10余年来野外找寻simaoensis亚种的努力从未间断,但无论在已知原产地并周边地带却一直未能[再]发现该亚种。  相似文献   
17.
婺源鸟类纪录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迄今为止在婺源先后共记录到鸟类302种,分属63科,其中非雀形目鸟类32科143种、雀形目鸟类31科159种。同时,婺源保存有某些特殊鸟种的独立群体,如靛冠噪鹛(Garrulax coutoisi),2011~2013年繁殖季节的统计结果其总数量超过250只;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在婺源有近50处的繁殖点,分布遍及婺源全境,其有效种群数量至少在40个繁殖对以上,总数量在120只个体上下;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在婺源有一个小的居留群,繁殖季节分成2个小群,2013年1月27日曾见到70余只;作为留鸟的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婺源有繁殖点近百个,数量达上千只。婺源还记录有濒危鸟种栗夜(Gorsachius goisagi)和虎斑夜(G.magnificus)。  相似文献   
18.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摘要:自2004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鸟类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的过程中,共记录到鸟类17目51科148属263种,约占中国鸟类种数的19.8%。G-F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鸟类在科一级水平上其多样性更显丰富。研究结果显示,在保护区海拔1 900m林线以下的各类生境中,鸟类多样性差异不甚显著,但海拔800...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近期曾梳理赤尾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milnei milnei)自戴维神父1874年命名以来的相关报道,揭示出该鸟近数十年来在野外的高稀缺性。为此,2015年3月至10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展开专项野外调查达20余次,并在保护区海拔1 700 m以上地带29个位点安放了57台红外触发相机,以期发现该鸟的现存证据。遗憾的是,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本次红外触发相机的照片/录像记录,并扩延至保护区自2009年10月以来300余台红外触发相机的全部记录,均未能发现或甄别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的存在。据此,作者提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当前的受胁程度当在极危(CR)与野外(功能性)灭绝(EW)之间。  相似文献   
20.
斑头大翠鸟在我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斑头大翠鸟(Alcedo hercules)在我国的分布以往仅知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于广东北部(车八岭)和江西西南部(九连山)相继出现采集记录和连续的目击记录,本世纪初又有报道该种见于广西东北部(花坪)、中南部(十万大山)和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地带,并于近期发现其分布远及福建西北部的邵武。据此,可以认为斑头大翠鸟在我国南方相当一些地区也应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