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首次采用酸解去壁低渗法,以陕北地区野生山丹丹根尖为材料,观察染色体并对野生山丹丹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野生山丹丹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x=8m+2sm+12st+2t,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5.84%~12.75%,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2.16%,属"3B"型。  相似文献   
52.
荞麦光敏素(fagopyrins)具有光毒性和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可作为光动力治疗中的光敏剂,用于癌症的治疗。本研究采用电喷雾质谱法和荧光光度法,探究了荞麦中光毒物存在的型式,并分析了光敏素前体(protofagopyrin)转化为荞麦光敏素的条件。通过MTT细胞实验,研究荞麦光敏素提取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和人结肠上皮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中光毒物以光敏素前体为主,并且有微量的荞麦光敏素,前者质谱的离子强度是后者的400倍。光敏素前体的转化发生在光照提取过程中,而且提取液在光照放置过程中,光敏素前体继续转化,尤其是前0.5 h对于转化的影响显著超过了提取过程。荞麦光敏素提取物与细胞作用,避光培养时,对HCT-116癌细胞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而对FHC正常细胞不仅未见抑制还有促进作用。光照结合避光培养时,荞麦光敏素对癌细胞的抑制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提取物浓度达到200 μg/mL时,抑制率达到50%;而对正常细胞提取物,浓度低于200 μg/mL时未见抑制,500 ~ 1 000 μg/mL时抑制率达到50%。光敏素提取物与金丝桃素抑制细胞的能力相比,光照结合避光培养时,金丝桃素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对癌细胞,而荞麦光敏素的提取物正好相反。提示荞麦光敏素比金丝桃素对癌细胞的抑制更具特异性。上述结果为从荞麦叶中开发出有利于肿瘤治疗的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前期工作表明,27-nt miRNA对eNOS的转录和表达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本实验进一步探讨27-nt miRNA对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基因表达、活性调节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构建27-nt miRNA高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至HUVECs。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27-nt miRNA及细胞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eNOS活性,硝酸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结果:27-nt miRNA对HUVECs的增殖有强烈的抑制作用(0.674±0.093 vs 0.315±0.013,0.743±0.076 vs 0.315±0.013,P0.05);27-nt miRNA对HUVECs的迁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483±0.009vs 0.806±0.017,0.465±0.047 vs 0.806±0.017,P0.05);27-nt miRNA显著降低eNOS蛋白的表达(0.410±0.004 vs 0.645±0.007,0.483±0.009 vs 0.645±0.007,P0.05)及明显抑制eNOS的活性(1.093±0.357 vs 5.034±0.509,1.707±0.652 vs 5.034±0.509,P0.05);27-nt miRNA明显抑制NO的合成与释放(70.687±4.432 vs 136.803±6.913,75.264±4.481 vs 136.803±6.913,P0.05)。结论:27-nt miRNA高表达明显抑制eNOS基因的表达及活性;27-nt miRNA明显抑制NO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成为血管性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应用乌司他丁(UTI)联合醒脑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AC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以UTI治疗,观察组予UTI联合醒脑静治疗。记录比较两组脑水肿吸收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肿吸收的总有效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1)。两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6%,与对照组的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更能迅速缓解或消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5.
蛋白质折叠模式识别是一种分析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方法。以序列相似性较低的蛋白质为训练集,提取蛋白质序列信息频数及疏水性等信息作为折叠类型特征,从SCOP数据库中已分类蛋白质构建1 393种折叠模式的数据集,采用SVM预测蛋白质1 393种折叠模式。封闭测试准确率达99.612 2%,基于SCOP的开放测试准确率达79.632 9%。基于另一个权威测试集的开放测试折叠准确率达64.705 9%,SCOP类准确率达76.470 6%,可以有效地对蛋白质折叠模式进行预测,从而为蛋白质从头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对岩木瓜果实的营养成分及食用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岩木瓜果实的灰分为6.19%,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9%,脂肪质量分数为8.9%,维生素C为162 mg.kg-1,有机酸质量分数为0.48%,可溶性糖为10.1%,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岩木瓜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岩木瓜无毒,可作为食品开发。  相似文献   
57.
目的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心脏记忆犬模型。方法 8只普通级成年健康Beagle犬经腹腔麻醉后,Seldinger’s法穿刺颈外静脉成功后送入心内膜起搏电极,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近端连接于脉冲发生器。起搏频率设置较犬窦性心律时的基础心率快15%,保证起搏器连续起搏。结果连续起搏1周后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心脏记忆模型。建模后犬的心率、呼吸、体重与建模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所有模型组犬起搏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起搏1周后出现心脏T波记忆,在下壁导联以及胸前导联均出现T波倒置,停止起搏后,心脏T波记忆逐渐消失;模型组犬与正常组犬心肌病理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法建立心脏记忆犬模型的方法,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诱发方式与临床相似等优点,为深入展开心脏记忆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
王志峰  胥晓  李霄峰  杨鹏  袁新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67-7074
以小五台山天然青杨种群为试验对象,通过在其分布海拔范围内(1400-1700 m)设置样方的方式研究青杨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密度、性比、大小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雌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整个海拔梯度上无显著差异,而海拔1700 m处的群体密度显著低于其它海拔;雄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海拔1700 m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海拔,而群体密度在各海拔梯度间无显著差异.在海拔1600 m,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最接近,同时密度也最接近.从整个海拔范围来看,青杨雌雄个体的比例(雄/雌)为0.80∶1,性比不偏离1∶1(x2=2.94,P>0.05).但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性比有所不同,低海拔性比为0.44,显著偏雌(X21400=5.91,P<0.05),而高海拔性比为2.55,显著偏雄(x21700=6.56,P<0.05);随着海拔接近1600 m,性比逐渐趋于1:1(x21600=0,P>0.05).除海拔1700 m为下降型外,青杨雌雄群体的大小级结构在其它海拔主要表现为稳定型.而最稳定群体结构的分布海拔在雌雄群体间不同.在海拔1400 m,雌株群体中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雄株群体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的海拔是1600 m.群体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彼此间无明显差异;但群体间聚集强度的变化在海拔梯度上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雌株群体的PAI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而雄株群体的PAI则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了青杨雌雄群体的分布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明显不同,中等海拔区域可能为青杨种群的最适繁衍区.  相似文献   
59.
利用1990至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通过计算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物候期特征的年变化率(θ),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5月和9月均温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2)在气候增温背景下,玉米主要物候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响应,其中出苗期表现为提前态势(0.02< θ < 0.15 d/a)、成熟期推迟(0.18< θ < 0.38 d/a)和生育期长度增长(0.22< θ < 0.44 d/a)的趋势,生育期长度的增加反映了为了充分利用增温带来的适宜发育期,作物熟型从中早熟型调整为中晚熟型的适应过程;(3)由于种植区的空间差异,物候期的响应和变化亦体现出区域差异,其中松嫩平原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的响应关系较为明显。总体上,东北三省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好,有利于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60.
对采自中国4个省份的9个梨树腐烂病菌分离株和7个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离株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结合GenBank的有性型Valsa ceratosperma、V.ambiens和V.mali的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梨和苹果树的各分离株在ITS核苷酸序列上分化较小(p-distance=1.55%),均在V.ceratosperma聚类组,但二者又分别处于两个独立小分支。其与V.ambiens和V.mali处在不同的聚类组中,且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供试梨树腐烂病菌并非V.ambiens。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点的研究结果还发现,梨树腐烂病菌各分离株无论在菌落颜色、产孢特点、还是37℃高温的生长情况都和苹果腐烂病菌有一定差别。前者菌落始在PDA终为乳白色,而后者菌落初为白色后期变褐色;在20?A上,前者形成的产孢体较大而数量较少,在37℃高温下能正常生长,后者则形成的产孢体较小而数量较多,在37℃高温下不能正常生长。并未发现二者在子实体上有稳定明显的差异。因而表明梨树腐烂病菌应为V.ceratosperma,但可用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点进行区分其和苹果树腐烂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