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近15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及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颖  刘鹏霞  周红宏  夏利花 《生态学报》2020,40(24):8892-8904
对近15年(2004—2018年)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海洋生物健康状况,并对陆源污染物排放与海洋生物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数有所减少,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种类数有所增加。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占比有所增加,2010年以来硅藻、甲藻群落结构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浮游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主要类群桡足类占比有所下降;底栖生物种类数明显升高。(2)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一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较低,第一优势种的优势度较高;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底栖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优势种渐趋单一。(3)海洋生物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主要影响指标为浮游植物密度偏高,浮游动物密度偏低、生物量偏高,底栖动物密度偏高、生物量偏低。生态系统变化与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营养结构变化及水体富营养化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无机氮(DIN)、石油类入海通量与生物健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无机磷(DIP)与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72.
产抑菌物质乳杆菌的筛选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成年人的口腔中筛选出一株产抑菌物质的菌株HO-69,经API系统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排除酸性末端产物与过氧化氢的影响后,HO-69的发酵上清液对变形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物质经初步提取,推测其分子量在10kDa以下,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部分损失,100℃水浴加热20min依然保持较高的抑菌活力,显示活性的pH范围是3.0~7.0,活力随pH的降低而增强。  相似文献   
73.
北京不同类型居住区树种组成结构及其三维空间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城区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为对象,对其树种组成、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在胸径、树高和树冠等级上的三维空间配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居住区既有相同的核心树种又有各自的特色主导树种,其中,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各类居住区重要值均较高的共同核心树种,而泡桐(Paulewnia fortunei)、雪松(Cedrus deodara)、加杨(Populus canadensis)和银杏(Ginkgo biloba)等高大挺拔树种是单位附属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枣树(Ziziphus jujube)等传统乡土树种是胡同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cv.Pendula)等优良园林景观树种则是混合居住区中的重要树种;从居住区树木三维空间配置结构来看,不同类型居住区树木在水平胸径等级、垂直树高等级和树冠等级结构上的总体分布均表现出向上发展的潜力,整个居住区树木仍处于一个快速生长阶段;从3种类型居住区的比较来看,单位附属居住区的树木密度、树冠覆盖度以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居住区,其空间绿量相对充实,而胡同居住区由于受土地所限已难以大幅提升绿量水平,但混合居住区内仍有较大的空间绿量增加潜力.  相似文献   
74.
动态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群的变化,为正确评价T淋巴细胞在M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Mp滴鼻感染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脾细胞上清中TGF-β1、IL-10含量。结果表明,Mp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CD4+/CD8+比值下降。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第3天、第7天,TGF-β1、IL-10表达水平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周血TGF-β1、IL-10的表达与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成反比。提示TGF-β1可能参与了对Th1细胞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5.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是一种常见孕期疾病,有报道称其与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有关,而mTOR和PLGF对滋养细胞侵袭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m TOR和PLGF对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明确两者在IUGR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孕早期人滋养细胞Swan 71为对象,利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的活化,通过小室侵袭实验、基因沉默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了滋养细胞侵袭力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外源PLGF的添加对其结果有无影响。结果表明m TOR磷酸化受到抑制会导致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减弱,而PLGF能改善这种减弱现象,改善机制与增强p70、ERK和AKT磷酸化有关。然而,当mTOR基因被沉默后,PLGF就不能再改善或逆转因m TOR磷酸化缺失带来的细胞侵袭力的减弱。此外,本研究还发现mTOR磷酸化能调控PLGF和sflt-1的表达,后两者在IUGR发展中,常因为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减弱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6.
本试验以‘红露珍’山茶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蕾期(I)、花瓣露出(II)、花冠微展(III)、花冠完全展开(IV)和落地花冠(V)等5个阶段花瓣和雄蕊等部位气孔的分布特点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花瓣基部的上下表皮、雄蕊管的内外表皮均有气孔分布。在每个阶段,花瓣基部上表皮的气孔器长度极显著大于下表皮的气孔器长度(P〈0.01)。当山茶花冠微展时,下表皮的气孔开度为(2.5±0.3)μm,而当花冠展开时,下表皮的气孔开度却为(0.9±0.3)μm;上表皮的气孔开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未发生显著性的改变,其平均开度为(4.3±0.3)μm。在每个阶段,花瓣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密度大于上表皮的表皮细胞密度。雄蕊管内外表皮上的气孔在各阶段均维持较大的气孔开度。气孔的不均等分布、气孔开度的变化、表皮细胞的差速生长都可能与花瓣的展开有关。  相似文献   
77.
蒲公英糖蛋白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蒲公英糖蛋白(TMGP)体内外抗氧化活性,采用H2O2、Fe2+、DPPH.和总抗氧化能力反应体系,检测蒲公英糖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与VC进行比较;同时建立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模型,测定并比较TMGP组与模型组的血清、肝脏和脑内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性。结果显示:(1)随着TMGP浓度增加,其Fe2+、H2O2和DPPH.清除率均有所增加,当TMGP浓度为1.72mg/mL时,对H2O2、Fe2+清除率分别达到76.8%和55%,接近VC水平;当TMGP浓度为1.5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到77%,也与VC水平相当,说明TMGP具有一定的体外总体抗氧化能力。(2)将TMGP按低、中、高剂量分别给小白鼠灌胃,可显著增强小鼠体内血清、肝脏、脑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衰老小白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TMGP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一例酪氨酸血症患儿进行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采用血氨基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尿液有机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患儿血尿代谢情况,采用PCR和一代测序技术分别对患儿的FAH基因和HPD基因的外显子及其旁翼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检测出先证者血液中酪氨酸水平为404.6μM、甲硫氨酸(Met)水平为126.4μM、苯丙氨酸(Phe)水平为514.8μM,三者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尿液中检测出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基因序列分析FAH基因未见异常,HPD基因上发现突变位点c.G97A(p.A33T)。结论: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血尿代谢检测结果,提示患儿为酪氨酸血症患者,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可能为罕见的Hawkinsinuria症。  相似文献   
79.
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放线菌全基因组研究概况,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组研究涉及的问题;重点介绍聚酮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如何利用基因组筛选程序,筛选具有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产生菌,作为新药发现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0.
周伟  李旭  杨颖 《动物学研究》2005,26(6):673-679
中国鮡科鰋鮡群鱼类至今已记录8属23种(亚种),但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怒江等水系的一些种类及分布于四川西南地区的属和石爬属的一些种的有效性仍存疑问或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为解决种级阶元分类地位的争议,或者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但形态学之间、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研究结果均不完全吻合,甚至同一作者不同年代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鱼类的分布格局及不同阶元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鰋鮡鱼类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各大水系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水系的不同支流或上下游之间。该类群的分化既包括了自然阻障形成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过程,也包括了同一阶元在同一水系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使得鰋鮡鱼类的分化和分布异常复杂。尽可能收全鰋鮡鱼类现生种类,发现更多的分类学证据,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鰋鮡鱼类分类、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