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双菌多轮序列协同转化甾体制氢化可的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蓝色犁头霉AS 3.65和新月弯孢霉AS 3.4381协同多轮转化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割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新工艺。在培养好的AS 3.65和AS 3.4381所组成的协同转化体系中,AS 3.65首先将RSA水解为脱氧皮质酮(RS),这较AS 3.4381单轮批次转化省去了RSA到RS的化学水解工序。在甾体底物RSA平均投料质量浓度为1.3g/L和1g/L的条件下,所选定的协同转化体系可分别被重复利用3轮和6轮,相应的平均产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高达81.6%和85%。另外,该工艺明显减少了底物RSA投料浓度对C11位羟化的影响,并有效抑制了AS 3.4381和AS 3.65单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14α—OH—RS和11α-OH—RS副产物.  相似文献   
12.
合成药物化学中微生物方法学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952年,Peterson和Murray报道了应用霉菌完成对黄体酮的11α-羟基化反应,从而使抗炎抗风湿皮质甾体激素药物可的松的合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导致建立了以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相结合的甾体医药工业体系。这是合成化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以L-苯丙氨酸 (L-phe) 为底物,酵母全细胞作酶源,酶促生成产物反式-肉桂酸 (t-Ca)测定苯丙氨解氨酸 (PAP,EC_(4.3.1.5) 活性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程序包括标准物质t-Ca的加样试验,绝对回收率试验,线性回归分析的整套定量分析研宄步骤,建立了一套经过修改的Kalghatgi和Subba Rao(1975) PAL 活性测定法。此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经用于评价具有PAL活性的酵母菌株在液体培养物中细胞生长和PAL活性形成的时间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黑曲霉单宁酶酶法制取没食子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已有的 10株高单宁酶活性的菌株为起始菌 ,经活化分离选择 ,借助Ⅱ级发酵培养程序、生物转化、结合TLC分析进行筛选实验。最后选出具有高单宁酶活性的 1号和 5 0号菌株 ,开展了没食子酸 (GA)克量级生物转化法制备实验 ,结果表明 ,本酶法工艺是可行的 ,在发酵液中GA的浓度分别达到2 0 .6mg/ml和 2 1 3mg/ml,产品产率 (以从五倍子提取的单宁酸计 )达到 41 2 %和 42 6 % ,具有潜在的工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衍生和溶剂结晶法,建立起一条从植物甾醇混合组分分离豆甾醇的技术途径。通过对植物甾醇的乙酰化,溴化-脱溴和皂化反应,并结合相应试样的重结晶操作以分离豆甾醇。利用此方法从植物甾醇混合组分分离豆甾醇,其产率为6.9%,回收率45.7%,具有生物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青霉单宁酶高活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拉单宁诱导丝状真菌产生单宁酶的原理,通过富集培养,从天然源分离得到30株具有较高单宁酶活性的青霉菌;经二级发酵程序,对这30株菌进行了生物转化复筛实验,选择出能水解塔拉单宁,且生物催化活性较高的青霉野生株Penicilliumsp.No.23,对No.23进行经紫外诱变处理,诱变株经筛选,最后得到1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单宁酶高活性菌株,其单宁酶活性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