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在水稻幼苗被放平后,地上部重力响应部位(地上部基部)的上半部生长比下半部生长慢,从而导致地上部基部发生向上弯曲,发生不对称生长的向重性反应.通过抑制差减杂交(SSH)实验发现,水稻地上部基部向重性弯曲生长过程中,反复糖基化多肽OsRGPl和蔗糖合成酶OsSuS在基部上下部有不对称表达.我们还采用Reahime PCR开展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OsRGP1和OsSuS的表达受到IAA的调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发现OsRGP1和OsSuS的启动子上存在着生长素的调控元件,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TIBA处理能够消除OsRGP1和OsSuS在向重性过程中的不对称表达,这进一步说明向重性过程中不对称分布的生长素介导了OsRGP1和OsSuS基因的不对称表达.另外,向重性反应过程中,检测到基部下半部的己糖浓度增加.因此,OsRGP1的不对称表达可能有助于下半部细胞壁多糖的积累,进而促进了下半部细胞壁的扩张.OsSuS不对称表达也有可能会引起己糖在上下半部的不对称分布.己糖和细胞壁多糖在下半部的积累可能在下部细胞扩张从而导致向重性弯曲生长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针对TGF-βRⅡ的干扰RNA对TGF-βRⅡ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RNA干扰TGF-βRⅡ的方法对肾问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PCR方法扩增TGF-βRⅡ的cDNA序列,将全长的TGF-βRⅡ cDNA插入pcDNA3中,构建TGF-βRⅡ的真核表达栽体,酶切、测序及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根据TGF-βRⅡ的设计针对TGF-βRⅡ的干扰RNA,构建针对TGF-βRⅡ的RNA干扰质粒pSUPER-TGF-βR Ⅱ并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针对TGF-βR Ⅱ的RNA干扰质粒和TGF-β RⅡ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western-blot检测293细胞内TGF-β R Ⅱ的表达.结果:pcDNA3-TGF-βRⅡ测序结果显示TGF-βRⅡ基因未发生突变.间接免疫荧光检测TGF-βRⅡ在293T细胞内的表达;测序显示RNA干扰质粒pSUPER-TGF-βRⅡ序列正确,RNA干扰质粒明显抑制293T细胞内TGF-βRⅡ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TGF-βRⅡ的真核表达载体及针对TGF-βRⅡ的RNA干扰质粒,RNA干扰质粒能够抑制TGF-βRⅡ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针对TGF-βRⅡ的RNA干扰对肾纤维化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提供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大鼠胰腺发育过程中AFP动态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对胚胎12.5天(E12.5)、E15.5、E18.5、初生和成年大鼠胰腺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结果:AFP显著高表达于E18.5大鼠胰腺,AFP在胚胎期的动态表达趋势与胰腺功能细胞标志物以及可能介导AFP促细胞增殖效应的有关信号系统成员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AFP在大鼠胰腺发育过程中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可能在于参与胰腺发育调控.  相似文献   
64.
目的:比较血府逐瘀汤与赛庚啶治疗瘢痕成熟期瘙痒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血府逐瘫汤治疗瘢痕瘙痒,对照组口服赛庚碇,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瘙痒评分及P物质浓度.结果:治疗组服药后的瘙痒评分及P物质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瘢痕成熟期瘙痒的效果优于赛庚啶.  相似文献   
65.
低能离子注入介导外源DNA转化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能离子注入介导外源DNA转化是分子杂交育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和微牛物的品质改良及种质创新并在农业、工业的生产应用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简述了低能离子注入介导外源DNA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低能离子的注入对受体产生了通道作用、吸引作用、损伤作用和吸胀作用的验证性实验,介绍了该技术在成功创制"玉米稻"、"高蛋白小麦"品系和株系的基础上进行转化植物和微生物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包括实验技术、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设想.  相似文献   
66.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常以冠心病和脑中风为首发表现, 该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些血脂异常疾病具有遗传性, 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传统检测血脂异常相关基因的方法主要有DNA测序和连锁分析, 适合于孟德尔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最近几年兴起的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不仅适用于孟德尔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的研究, 同样适用于复杂性血脂异常疾病。2006年至今, 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筛出许多与血脂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和早期孟德尔遗传家系确定的基因多数相同。GWAS频谱分析发现, 复杂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频率存在差异, 并且几乎所有筛查出的与血脂异常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变异均位于非编码区, 使得人们逐渐对非编码区基因变异展开了研究。血脂异常致病基因的发现和基因变异致病机制的阐明, 为血脂异常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并为新一代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文章对血脂异常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7.
唾液富组氨酸蛋白(histidine-rich protein, HRPs)是由人类和高等灵长动物的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到唾液中的碱性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为4 kD左右,其氨基酸序列富含组氨酸,分子表面带有正电荷和稳定的α螺旋结构.唾液富组氨酸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都有杀伤作用,其抗菌机制是作用线粒体呼吸通路,诱发ATP的释放.此外,唾液富组氨酸蛋白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内信号调节激酶1/2通路相关.同时,它也具有金属离子结合能力、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其作用机制与分子表面本身结构特点和阻滞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唾液富组氨酸蛋白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蛋白质,有望应用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上,本文对唾液富组氨酸蛋白的结构特点、功能机制、应用前景作一简要论述,为后续功能蛋白质的研发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用低血清培养液来模拟肾脏供血不足的营养不良状态,研究低浓度哇巴因对低血清培养下OK细胞(负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低浓度哇巴因(1-30n M)处理0.2%血清培养下OK细胞,MTT实验和Brdu掺入法检测哇巴因对OK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kt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用LY294002和PD98059分别抑制PI3K/Akt和ERK1/2蛋白激酶活性,观察抑制PI3K/Akt和ERK1/2对哇巴因促进OK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低浓度哇巴因(1-30n M)促进OK细胞的增值,上调OK细胞中Akt和ERK1/2磷酸化水平。用LY294002和PD98059特异抑制Akt和ERK1/2的活化能够抑制哇巴因的促增殖作用。结论:低浓度哇巴因(1-10n M)能够促进OK细胞的增值,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参与哇巴因对OK细胞促增殖作用的调节。  相似文献   
69.
抗增殖蛋白为一种高度保守、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的蛋白,由核基因编码,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细胞核、细胞膜和基质中,由于其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已引起广泛关注。由于其在线粒体上的特殊定位、结构和功能,使其近年在与氧化应激功能相关的研究中开始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针对抗增殖蛋白与线粒体的研究,系统阐述其在氧化应激及相关疾病和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短期整体身心调节法练习者的全身皮肤电导反应特点。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将68名在校大学生分为整体身心调节组和放松组,分别进行为期10天的整体身心调节训练和经典的肌肉放松训练,并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测试两组学生身体7个分支的皮肤电导反应。结果:训练前,大学生前3支皮肤电导反应大于后4支;训练10天后,与训练前相比,整体身心调节训练组第1、2支皮肤电导反应显著减小,7个分支的皮肤电导反应出现均衡的规律;放松训练组学生身体7个分支皮肤电导反应变化不显著。结论:短期整体身心调节法形成了全身皮肤电导反应的均衡,可能反映短期整体身心调节法的整体身心相互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