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5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305篇 |
专业分类
9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摘要: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为最危险的主动脉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遗传因素影响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基因多态性为该疾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观察到主动脉中膜的退
化,当主动脉结构发生改变时,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其功能。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弹
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可以保持主动脉管壁的稳定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ECM 的代谢平衡有关,降解ECM的酶为基质金
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这种酶在主动脉的重塑过程中也发挥作用,与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单核苷酸多态
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遗传学标记,可以预测该疾病的发生, 指导该疾病的临床研究方向,对于易感性较高
的患者可进行早期的预防及监测,在AD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之间
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12.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572C/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434例冠心病(冠心病组)患者和417名非冠心病人(对照组)的IL-6基因型,探讨-572C/G单核苷酸多态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IL-6基因-572C/G多态位点的CC、CG和GG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中分别为59.68%、37.09%、3.23%,等位基因频率C和G分别为78.23%、21.77%;在健康成年者中基因型分别为67.87%、30.22%、1.92%,等位基因频率C和G分别为82.97%、17.03%。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经Logsi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IL-6基因-572C/G单核苷酸多态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356倍〔OR=1.356,95%CI=1.0648~1.7279〕。... 相似文献
913.
914.
【目的】探讨利用tri5-PCR鉴定产毒镰孢菌的可行性以及tri5阳性菌株的产毒特性和产毒条件。评估鸡舍空气和固体基质中镰孢菌分离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潜力的发生率。【方法】利用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酶的起始基因(tri5基因)对139株镰孢菌分离株进行PCR检测,并对tri5阳性菌株进行产毒培养,通过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来检测培养产物中的T-2毒素和HT-2毒素含量。【结果】共筛选到42株tri5阳性菌株,其中分离自鸡舍空气中的10株tri5阳性菌株经产毒培养后7株菌株产生T-2毒素(1.36-5 ng/mL)或HT-2毒素(6.1-17.1 ng/mL)。在5℃-20℃间隔24 h变温、光照与黑暗间隔24 h交替、前期振荡后期静止的培养条件下培养9 d镰孢菌的产毒量最高;镰孢菌的产毒量与温度和时间显著相关,而与菌丝体干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与传统鉴定产毒镰孢菌的方法比较,tri5-PCR更适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大量鸡舍环境样本中的产毒镰孢菌。本研究为养殖环境的产毒镰孢菌的危害预警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5.
目的分离、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鉴定雪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无菌采取雪貂腹部皮下脂肪,机械剪碎为0.5 mm~2,采用含0.075%的胶原酶I消化,应用高糖-DMEM培养基(添加4 ng/mLβ-FGF)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还进一步尝试了诱导神经分化。结果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可以从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贴壁生长的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CD29(53.1%),CD90(99.6%),CD105(93.7%),低表达CD11b(36.3%),CD45(28.3%)。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分化成为脂肪、骨、软骨和神经元。结论从雪貂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16.
共表达H5和H9亚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及其免疫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构建更为安全有效能同时抵抗高致病性H5亚型和低致病忡H9亚型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将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血凝素(HA)基因,分别由鸡痘病毒早晚期启动子PS和PE/L调控其转求,定向插入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11s中,获得H5A和H9A基因分别处于PS及PE/L启动子转录调控下的重组转移载体p11SH5H9。以FuGene^TM6转染法将p11SH5H9转染至已感染鸡痘病毒282E4疫苗株(wt-F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p11SH5H9与wt—FPV基因组DNA之间的同源重组产生了重组鸡痘病毒rFPV11SH5H9。通过在含X-gal的营养琼脂上连续挑选蓝色病毒蚀斑获得并纯化rFPV-11SH5H9。以间接免疫荧光法试验证实,纯化的rFPV-11SH5H9感染的CEF能同时表达H5A和H9A。初步的动物试验表明,用10^5PFU的rFPV-11SH5H9免疫无特定病原体(SPF)鸡,免疫后血凝抑制(HI)抗体监测阳性率均为100%(8/8);该重组病毒能显著抑制H9亚型AIV滴鼻、点眼后7日龄SPF鸡从气管和泄殖腔排毒,同时也能抵抗H5亚型AIV肌肉注射后对7日龄SPF鸡致死性攻击,保护率均为100%,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初生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后孢子萌发、入侵以及菌体突破虫体的整个侵染过程。结果表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初生分生孢子在3~5 h后即有60%以上的萌发率,萌发的孢子形成芽管或产生球形或棍棒状的附着胞;12 h后大部分孢子均已萌发,并成功入侵寄主虫体;接种60 h后,呈掌状分枝的假根首先从桃蚜胸部的腹面突破虫体长出体外,明显区别于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假根突破虫体的位置;假囊状体不多见,且仅分布于蚜虫身体两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努利虫疠霉产孢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学现象。 相似文献
918.
研究江西省赣州市飞播马尾松林碳密度的分配特征,选取有关立地、林分、林下植被及凋落物等方面的15个因子,建立林分碳密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林分平均碳密度为98.29 t·hm-2,表现为土壤层(49.58 t·hm-2)>乔木层(45.25 t·hm-2)>林下植被层(2.23 t·hm-2)>凋落物层(1.23 t·hm-2);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各层次碳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株数密度、平均胸径、土层厚度、坡位、林龄、郁闭度是影响飞播马尾松林林分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为0.331~0.434,t 检验结果为显著;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复相关系数为0.796,F 检验结果为显著(F=9.28).对于林分碳密度,株数密度以1500~2100株·hm-2最好,而郁闭度以0.4~0.7最好,株数密度及郁闭度过高或过低对林分固碳能力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林龄及平均胸径越大、土层越厚,其林分碳密度越高,下坡位的林分碳密度高于其他坡位. 相似文献
919.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