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石菖蒲的克藻效应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抑制藻类的机制除了对光和矿质营养的竞争外,主要是由于石菖蒲根系向水体分泌的化学物质,能伤害和清除藻类(克制作用,Allelopathic effect);用培养石菖蒲的水培养藻类,可破坏藻类的叶绿素a,使其光合速率、细胞还原TTC的能力显著下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藻细胞从鲜红色变为淡蓝色。  相似文献   
82.
采用“定期起苗”法,从6 月10 日—8 月30 日止,分别统计从越冬块茎上萌发出的再生苗及其后代蔓生枝系再生苗的数量,从而得出扁秆藨草再生苗各旬株数增长的指数方程;又用“定株观察”法,对12 株越冬块茎上的再生苗及其全部后代植株开花、结实数量进行统计,探讨扁秆藨草有性繁殖的能力,然后进行综合计算,求得扁秆藨草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7.24,阐明了扁秆藨草很高的内禀增长率是其种群过度生长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其过度生长关键时刻的判断,选择灭草的关键期,有效地灭杀此种恶性杂草  相似文献   
83.
84.
85.
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检出类菌原体和病毒质粒(15×250~300 nm)。在病叶叶脉筛管细胞中,观察到有些类菌原体似有穿透细胞壁现象,这种现象是否为通过筛孔或破坏细胞壁还有待阐明。这种病毒可以由病树分离、浓缩和接种到草本寄主(心叶烟、普通烟和洋酸浆),并引起系统花叶症状。可从这些病株分离得病毒质粒和回接到泡桐健苗上引起发病。泡桐丛枝病可能系由类菌原体和病毒一起感染所致,丛枝黄化症状可能由前者引起,而花叶症状可能由病毒引起。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al)与传播泡桐丛枝病有关,可能为媒介昆虫。  相似文献   
86.
在泡桐丛枝病病树中检出类菌原体和病毒质粒(15×250~300 nm)。在病叶叶脉筛管细胞中,观察到有些类菌原体似有穿透细胞壁现象,这种现象是否为通过筛孔或破坏细胞壁还有待阐明。这种病毒可以由病树分离、浓缩和接种到草本寄主(心叶烟、普通烟和洋酸浆),并引起系统花叶症状。可从这些病株分离得病毒质粒和回接到泡桐健苗上引起发病。泡桐丛枝病可能系由类菌原体和病毒一起感染所致,丛枝黄化症状可能由前者引起,而花叶症状可能由病毒引起。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al)与传播泡桐丛枝病有关,可能为媒介昆虫。  相似文献   
87.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及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定义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命起源后到人类明40亿年的地球发展史可划分为前生命的化学进化、生物学进化和人类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并行3个阶段,并着重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演化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蓝菌、维管植物与人类三类生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地球上生态系统的4次明显扩展。最后以亚洲栽培稻为例说明其历经万年的起源与演化所形成的遗传多样性与分类。  相似文献   
88.
50mL-管摇床培养暨24孔板法筛选麦角菌突变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平  王全  朱慧新  何惠霞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3):192-194
麦角菌原生质体用0.3mg/mL亚硝基胍(NTG)分别处理20,40,60和80min。随机挑取NTG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再生单菌落共80个,分别接种到50mL离心管(内装10mL液体培养基)中,在24℃,220r/min摇床上培养12d。在紫外灯(254nm)下选出46株荧光相对较中的培养物在24孔板上作Van Urk蓝色反应分析。挑选9株呈深蓝色反应的菌株作HPLC分析,其结果与24孔板法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89.
桂敏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申时全  杨树明  张浩 《遗传》2006,28(8):972-976
2004年在海拔1916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150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已培育的穗期耐冷性NILs与轮回亲本十和田的形态极为相似,但与耐冷性相关的性状(穗颈长、实粒数、结实率、花药长和花药体积)有明显的差异;(2)从78个SSR标记筛选出了7个标记在十和田和NILs间存在多态性, 其中RM7452标记与耐冷基因连锁,各个近等基因系间遗传背景相似,但与十和田耐冷性差异大,证明了这些NILs是水稻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90.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耐低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引言磷是作物的必需性营养元素,人类将面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磷素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17].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有59%以上的土壤缺磷[1].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生产中通过施用磷肥来解决土壤缺磷的问题.由于磷肥利用率低,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21,26].发掘水稻利用磷的内在潜力,培育磷高效利用新品种,可减少磷的施用量.近年来,野生或地方稻绿色基因发掘及改良进展显著,如资源高效利用[22~24]、高产基因[3,20,27]和抗性基因[2,13]等,利用植物基因型间磷元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筛选和培育磷高效基因型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