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5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339篇 |
专业分类
13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9篇 |
1975年 | 8篇 |
1974年 | 7篇 |
1964年 | 8篇 |
1957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2003年10月我国台湾发现其发生,2004年9月广东吴川也发现其危害,其后16年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已经入侵15个省区并具明显扩散趋势,给入侵区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013年10月云南省首次在元谋县发现红火蚁入侵,其后相继在昆明、玉溪、丽江、临沧、文山等地发现其危害.为明确新入侵区红火蚁的发生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诱饵诱集法系统调查了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红火蚁工蚁年发生动态,并分析了工蚁觅食强度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工蚁动态表现为双峰型,即年内出现两个明显盛期,分别在7-8月和10-11月,其具体动态为1-5月觅食工蚁数量少,数量增长缓慢,6-7月逐渐增加,8月觅食工蚁数量达到最大,平均每个诱集瓶可以诱集294头,而后减少;10-11月又进入一个盛期,12月又开始减少.全年中2月份红火蚁最少,平均诱集工蚁数量为15头/瓶.通过对温度、降雨量与捕获到工蚁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温度、降雨量均与捕获工蚁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以气温25℃或者地面温度21℃作为标准提出,4月下旬-8月下旬为昆明地区应用饵剂防控红火蚁最适温度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172.
目的:探讨热疗对化疗诱导的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
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0, 5, 10, 20,30 滋M)作用于SW1990 细胞不同时间(24, 48, 72 小时)及30 滋M 吉西他滨作用24h 联合热疗
43℃ 1h,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细胞内
E-cadherin 蛋白和剪切的Notch1 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吉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明显抑制SW1990细胞的增殖(P<0.05),并
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吉西他滨作用前24 h 给予43℃ 1h热疗预处理可显著增强吉西他滨对SW1990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
②吉西他滨作用SW1990 细胞24 小时后,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形态变大,细胞呈梭形,且细胞间连接减少;而热疗预处理的联合
能够逆转此种形态学变化。③吉西他滨作用24 小时后,细胞内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Cleaved Notch1 的蛋白表达上调,热
疗预处理可明显上调吉西他滨诱导的E-cadherin 蛋白表达下调、并下调Cleaved Notch1 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热疗预处理显著
逆转吉西他滨所诱导的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 细胞的EMT 现象,其机制可能与Notch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3.
坂田种子公司从2006年7月起开始销售土壤诊断用生物传感器“soil dock”。该传感器通过比较固定在电极上的微生物的耗氧量来诊断土壤病害发生的难易程度,由日本东京工科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共同进行研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4.
175.
利用水溶性多聚体双相法分离蓝细菌Anabaenasp .PCC 712 0质膜和类囊体膜两种膜系统。吸收光谱分析表明 ,质膜相和类囊体膜相的主要色素分别为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SDS_凝胶电泳显示这两种膜系统蛋白组成有很大差别。这种分离方法容易操作 ,对研究蓝细菌的膜蛋白和膜脂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构建含有Asia-Ⅰ型口蹄疫病毒(FMDV)衣壳蛋白前体P1-2A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Ⅰ-P1-2A,并用pVAXⅠ-P1-2A免疫小鼠,评价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含有FMDV P1-2A编码区的目的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将pMD18-T-P1-2A和pVAXⅠ分别经EcoRⅤ和XbaⅠ双酶切后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Ⅰ-P1-2A。将酶切鉴定正确后的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进行IFA检测。再进行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试验、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IFN-γ ELISPOT试验。结果:酶切结果与预期目的条带大小相符;荧光结果表明经pVAXⅠ-P1-2A转染的细胞有明显的黄绿色荧光,说明P1-2A基因在HeLa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小鼠免疫结果表明,免疫的小鼠都产生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且T淋巴细胞增殖数和产生IFN-γ的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间接ELISA试验表明,在免疫第14天抗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Ⅰ-P1-2A,并通过小鼠免疫试验发现重组质粒试验组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疾应答。 相似文献
178.
179.
180.
核酸的荧光染料——菲啶溴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室二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5,2(2):47-51
菲啶溴红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荧光染料,它与核酸有特异的结合能力,对体内核酸(DNA和RNA)的合成以及与核酸有关的多聚酶和转录酶都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抗病毒活性和诱发突变的性能。最初菲啶溴红是一种抗锥虫药物,后来观察到它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1964年Le Pecq等人发现菲啶溴红与核酸结合后,其荧光强度显著增高,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对菲啶溴红-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