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1 毫秒
51.
Bacteria Shigella spp. are highly contagious, severely harmful and gram-negative facultative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They may cause shigellosis characterized by fever, dehydration and hematochezia in clinic, and shigellosis has been remaining a leading cause of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world. Shigella belongs to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and the group Escherichiaeae, which are divided into four species and at least 47 serotypes: Shigella dysenteriae (13 serotypes), Shigella flexneri (15 …  相似文献   
52.
将当年生构树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04、1、2、3、4 g·kg-1)NaCl的土壤中,研究其生物量积累、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和K+、Ca2+、Na+、Cl-等离子的吸收、分布及运输,并观察盐害症状.结果表明:构树幼苗的叶片质膜透性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根冠比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大于3 g·kg-1的土壤盐胁迫对构树叶片的质膜透性及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影响显著.构树幼苗各器官中Na+和Cl-含量随土壤NaCl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K+和Ca2+则随之降低,叶片各离子含量均明显高于根和茎.说明盐胁迫影响根系对K+和Ca2+的吸收,并抑制了它们向地上部分的选择性运输,使叶和茎的K+和Ca2+含量下降.构树通过吸收积累Na+和Cl-抵御土壤盐分带来的渗透胁迫,但过量的Na+和Cl-积累会造成单盐毒害.作为抗盐性较高的非盐生植物,构树地上部分的拒盐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采用高羊茅(Millennium和Hundog Ⅴ)成熟种子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2.5 mg/L CuSO4·5H2O,或提高NH4NO3浓度至2.5 g/L等措施均能明显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经过3~5个月的筛选获得疏松干燥、颗粒状、生长旺盛、适合悬浮培养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初期需用MSⅠ液体培养基进行一个月的启动培养,之后转用MSⅡ继代保持,约2个月左右即建立起来自高羊茅2个品种的3个悬浮细胞系.生长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悬浮培养的初始接种量以1.0~3.0 ml/40 ml为宜,生长周期内其pH值不断波动变化,最适范围在5.0~5.7之间.5~8 d为悬浮系的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胞分裂旺盛,增殖较快,是分离单细胞的最佳时期.单细胞培养方式以悬浮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4.
杨帆  赵平 《生物磁学》2009,(2):355-357
目的:研究Sytnaptotagmin(Syt)I和Ⅳ在LβT2细胞中的定位和shRNA干扰技术对这两种蛋白在促性腺激素释放细胞(LβT2)细胞中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运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系统,通过在LβT2细胞中共表达各种细胞器的蛋白标记物和Syt I、Ⅳ与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对SytI、Ⅳ进行细胞内定位。并运用shRNA干扰技术对sytI、Ⅳ在L8T2细胞中蛋白表达量进行了干扰。结果:发现了sytI、sytⅣ在LβT2细胞中和致密核心大囊泡(LDCV)都存在了一定的共存比例,而且shRNA技术对SytI和SytⅣ在LβT2细胞中的表达沉默产生了一定的效用。结论:SytI、SytⅣ在LβT2细胞中与致密核心大囊泡共存比例很大,shRNA干扰技术对SytI、SytⅣ的沉默具有高效性,为未来进一步对SytI、SytⅣ在LβT2细胞中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制备免疫纳米荧光微球(Immunologic Nano-Fluorescence beads,INFB)并对其粒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纳米生物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进行研究.选用K562细胞和Hela细胞为靶细胞,经INFB作用48 h后,MTT法检测各组OD值.选用苏木、大血藤、秦巴西菇水提液和茶多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NFB标记,FACS检测结果.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荧光微球粒径平均为136.9nm.MTT结果显示,各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表明INFB对所选靶细胞无生物毒性作用.中药有效成分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后,CD34、CD33、CD14、CD119、CD19、CD4阳性细胞的数值,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经统计学分析,药物浓度与检测的靶细胞数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745376~0.986402).结论:INFB可用于医学检验学、免疫学标记和中药活性成分的靶向作用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56.
茶多糖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叶多糖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纳米生物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观察了靶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和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FACS检测显示茶多糖对CD4+CDI9+CD119+的表达均有促进作用,CD34+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各组数值与对照组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MTT结果显示,荼多糖诱导的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OD值也明显上升(P<0.01).结论:茶多糖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祖细胞分化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显示了对造血和免疫的正调节作用.此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发茶叶的保健功能和治疗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荒漠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干湿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个基于详细生理学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PALS-FT,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首府凤凰城(Phoenix)市西郊的Larreatridentata荒漠生态系统在干湿年份(1988-2002年)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别。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土壤有机质年累积速率(SOM)均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呈非线性(湿年)或线性(正常年和干年)增加;所有年份的土壤N含量(Nsoil)则呈非线性显著下降。ANPP与SOM的绝对变化量总是湿年大于正常年和干年,相对变化量则与所分析的CO2处理水平有关;Nsoil的绝对变化量和相对变化量均为湿年大于正常年和干年。不同功能型的植物ANPP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绝对变化量均为湿年大于正常年和干年;相对变化量则因具体植物功能型而异,灌木和亚灌木为干年大于正常年和湿年,一年生C3和C4草本均为湿年大于正常年和干年。因此,无论是生态系统水平还是植物功能型(或物种)水平,荒漠生态系统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都将受降水格局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一株产淀粉酶芽胞杆菌SY200进行鉴定及其对动物病原菌的生物拮抗试验。方法提取芽胞杆菌SY200基因组DNA,采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对扩增到的目标片段的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上已知菌种的16S rRNA序列进行BLAST对比,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法和牛津杯法分别研究该芽胞杆菌的全菌液及培养物上清液对3株病原菌的生物拮抗。结果结合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最终确定菌株SY200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芽胞杆菌SY200全菌培养液和培养上清液对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鸡白痢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抑菌物质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结论芽胞杆菌SY200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该菌株对3株动物性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究天麻素对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天麻素对背根神经节Nav1.6通道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天麻素处理组(10 mg·kg-1·d-1)。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低剂量腹腔注射STZ(30 mg·kg-1)的方法构建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利用痛行为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足缩反应阈值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显著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下降(P<0.05),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的Nav1.6通道表达上调(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天麻素3天、7天、14天后,模型动物的疼痛明显缓解(P<0.05),另外天麻素可以翻转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高表达(P<0.05)。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降低Nav1.6通道的表达来缓解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而为天麻素缓解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