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卵黄抗体性能稳定,具有较强抵抗热酸、碱的能力,室温下可保持6个月的活性,4℃下放置几年活性不减,易于大规模生产等许多优点,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纯化方法 和哺乳动物的纯化方法 不同,包括有机物沉淀法,有机溶剂抽提法,天然胶法和水稀释法等粗提方法;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层析等精细纯化方法。本文就卵黄抗体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2.
结核分枝杆菌耐吡嗪酰胺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嗪酰胺(PZA)是结核病短程化疗中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由吡嗪酰胺酶转换成为活性形式吡嗪酸而生效。吡嗪酰胺酶由pncA基因编码,pncA基因突变会导致该酶活性丧失,与PZA耐药性产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明确PZA耐药性产生的基因学基础和PZA耐药株的pncA基因突变率,对中国10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DNA序列测定,其中85株为PZA耐药株,15株为PZA敏感株。PZA耐药株有27%(23/85)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吡嗪酰胺酶基本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突变分布在pncA基因开读框架17-546位的核苷酸。其中有一株突变位于pncA基因的调节区域-11位处。同时发现20%(3/15)pncA敏感株也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敏感株发生突变可能是由于PZA敏感性实验不准确或存在其它耐药机制。实验表明,pncA基因突变是PZA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中国PZA耐药临床分离株尚存在其它耐药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3.
007年春节前夕,我们的行程已经进入了通天河上游。河流封冻,使得我们有了近乎亡命的举动——直接在冰面上开车前进。由于海拔的持续攀升,气温变得更加寒冷,在夜里汽车也得盖上厚厚的棉被和羊皮以防风驱寒。即使这样,每天早上也得花上30分钟到1小时来发动汽车。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是大面积种植前的一个必要步骤,水稻Oryza sativa访花昆虫有上百种,包括家蝇Musca domestica。本研究旨在明确访花昆虫家蝇介导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的风险。【方法】2010年,我们使用转基因水稻B1, B6和G8-7作为父本(花粉供体),用同源非转基因水稻Jiazao 935和Wuyunjing 7作为母本(花粉受体),并用家蝇作为授粉昆虫,在浙江大学华家池和长兴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种植试验,对收割的后代水稻种子进行室内种植培养,对种苗用潮霉素B和草甘膦处理进行转基因杂交种检测,对存活植株进行潮霉素和草甘膦抗性基因PCR检测,测试家蝇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频率。【结果】对浙江两个测试基地3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共计超过216 500粒后代水稻种子进行的检测及结果表明,在毗邻区域杂交种少,家蝇授粉区和无家蝇授粉区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水稻逃逸频率均较低(0~0.64%)。【结论】家蝇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频率较低,家蝇没有增加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的风险。  相似文献   
25.
华西雨屏区植被恢复对紫色土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植被恢复进程中会发生土壤酸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厘清不同还林树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生态效益。以华西雨屏区紫色土坡耕地(玉米)为对照,分析了退耕20a后柳杉纯林、柳杉-光皮桦混交林、慈竹林和茶园土壤pH的变化及其垂直分异。结果表明:玉米地、慈竹林、茶园、混交林和柳杉纯林0—50 cm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5.66、5.55、5.12、5.03和5.00,相较于玉米地,柳杉纯林、混交林和茶园土壤pH值显著下降(P<0.01),土壤酸化严重。相较于玉米地土壤pH值的均匀分布,植被恢复不同类型人工林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0—50 cm土壤pH值(4.89—5.90)显著高于0—10 cm土壤pH值(4.72—5.21)(P<0.01),表层土壤酸化最明显。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风化指数Na/K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和Na/K比值共同解释了土壤pH值变化的53.9%,表明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有机质积累与长石类矿物风化是驱动紫色土酸化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26.
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在体外分别测定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α-生育酚(Vε)、抗坏血酸(VC)、L-硫辛酸、表没食子酸儿茶素的还原能力,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比较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与其他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结果: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体外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能力的半数有效量(EC50)分别为184.5μg、48.7μg、66.1 μg.与常见抗氧化剂相比,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氧自由基及氮自由基都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作用.结论: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体外抗氧化作用明显,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7.
王志鸿  李鲁  周乃康  邵壮  解华杰  杨帆 《生物磁学》2011,(Z1):4672-467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晚期NSCLC(III、IV期)患者用RFA联合Gefitinib治疗,与23例单独使用RFA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之间有效率、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根据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4%,高于单纯RFA治疗组的34.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接受RFA和Gefitinib联合治疗组中有71.3%的病人生活质量良好,而接受单纯RFA治疗组中只有47%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发热、腹泻等,只需对症处理。结论:RFA联合Gefitinib综合治疗NSCLC方案优于单纯采用RFA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8.
张国妍  杨帆  李红艳  钟朝华  刘困 《生物磁学》2011,(23):4512-4514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入院的哮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纽,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纽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青龙汤,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肺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42%VS80.95%,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和PEF占预计值%均显著升高,肺功能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青龙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9.
摘要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重塑是癌细胞迁移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基于乳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推测乳腺癌转移中Runx2对细胞外基质重塑的调节机制.采用相关性分析程序分析49例乳腺原发癌和15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选与Runx2呈相关性表达的基因,结果得到与ECM重塑相关的候选基因52个,包括ECM成分11个,ECM降解酶及其抑制剂8个,细胞信号分子33个.利用转录调节因子结合序列数据库搜索候选基因启动子区的Runx2结合模序,筛选其中Runx2转录调控的ECM重塑相关基因,并判断可能调节Runx2的上游信号分子;文献检索实验证实的与Runx2有相互调节关系的基因,并基于Runx2上游调控信号分子和下游转录调节基因的分析,构建得到以Runx2为中心的ECM重塑的生物学调控网络.WNT和TGF/BMPs是启动Runx2表达的主要信号通路,Runx2通过转录调节ECM组分、ECM降解酶及其抑制剂和信号分子调节ECM重塑,促进癌细胞完成转移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30.
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位于血液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之间,不仅是CSF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构成血液-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的组织基础.CP参与脑组织中一些血源性多肽的输送以及自身多肽合成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脑微环境动态平衡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运用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分析了成年SD大鼠血液-脑脊液屏障(即脉络丛组织)中的多肽组.共鉴定到163个多肽(P0.001),这些多肽为69种蛋白质的降解肽段,其中ATP合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血红蛋白(hemoglobin),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β珠蛋白(beta-globin)这5种蛋白质的肽段数占总肽段数的50%以上,并且部分多肽序列相似度高,类似其前体蛋白的逐步降解片段,而这些前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多数在10kD至20kD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SD大鼠脉络丛组织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组织多肽组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