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4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136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1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 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85.33%, P0.05);观察组喘息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可快速缓解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安全性较高,这可能与其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13.
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OH-AD)是一种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可以用来制备β-甾酮,地塞米松和其他类固醇化合物。3-甾酮9α-羟基化酶(KSH)是由两个亚基即末端氧化亚基(KshA)和铁氧还蛋白还原亚基(KshB)构成的。在本研究中,人工合成了来源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Strain VKM Ac-1817D的kshA和kshB基因,通过优化表达载体促进了KshA和KshB在E.coli BL21(DE3)中的可溶性表达,并探究了催化体系中KSH还原亚基和氧化亚基的最适添加比例。此外,KSH转化雄甾-4-烯-3,17-二酮(AD)为9-OH-AD的过程中需要辅酶NADH。本研究构建了羟基化反应与利用葡萄糖脱氢酶(GDH)的NADH辅酶再生反应的偶联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本研究进行了转化条件的优化,并采取了分批补料的策略,最终9-OH-AD产量为4.78 g/L,转化率为96.7%。此种酶介导的转化生产9-OH-AD的方法为甾体药物生产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和经济实用型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14.
<正>1引言抗体(antibody,Ab)是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并释放的可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抗体结合抗原决定簇的数量,抗体一般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和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其中,单克隆抗体及其与药物的偶联物因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形象地被称为"生物导弹",现有的抗体药物大多属于此类抗体。  相似文献   
215.
<正>1引言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是指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或基因片段链接而表达的新型蛋白,其不仅能够提高功能蛋白的稳定性、延长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同时又能融合一个或多个功能片段,形成高效靶向药物。目前融合蛋白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以治疗为目的重组融合蛋白,也包括一些用于疫苗开发的病毒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216.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150)和氯吡格雷组(n=150),其中替格瑞洛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CRP、s CD40L、TNF-α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00%(15/150),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31.33%(47/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治疗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17.
为探究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粤东亚热带地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对林分类型的响应。根据森林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划分为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木荷(Schima superba)+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和米锥3种森林类型。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中苔类(liverworts)和藓类(mosses)植物群落组成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双齿裂萼苔(Chiloscyphus latifolius)和细指苔(Kurzia gonyotricha)在3种类型林分中的重要值变化指示了苔类植物群落的差异。3种类型林分中,均以东亚拟鳞叶藓(Pseudotaxiphyllum pohliaecarpum)为优势种。不同林分中藓类植物种类组成主要表现为亚优种分布的不同。这表明森林群落树种组成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对林内苔藓植物的分布和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1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导致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Ⅰ类致癌因子,根除H.pylori对防治上述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含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药物进行H.pylori的根除,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随着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根除率持续下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此外,初次或多次治疗失败后再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很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将益生菌应用在H.pylori根除治疗中,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益生菌在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19.
西方化的高脂饮食方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高脂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促进宿主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增加体重形成肥胖。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能量吸收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增加,而有减肥功能的短链脂肪酸合成能力下降。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下丘脑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控制食欲,从而调控肥胖的形成。本文系统介绍了最近几年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研究,总结了一些与肥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肠道菌群以及其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了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个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有效靶点,可以通过在食物中添加有益菌或者通过菌群移植来治疗肥胖。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