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观察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突触素及BDNF/Trk-B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用9月龄APP/PS1雄鼠(n1)和同窝对照野生型WT雄鼠(n2)。采用Western blot (n1=6;n2=6)、免疫组化(n1=4;n2=4)两种方式定量、定位测定小脑组织功能活性依赖蛋白突触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的蛋白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脑皮质突触超微结构变化(n1=2;n2=2)。结果:与WT组相比,APP/PS1组小脑皮质内突触素、BDNF/Trk-B表达明显减少;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区变薄,密度降低。结论:APP/PS1小鼠小脑皮质中突触素、BDNF/Trk-B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突触超微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提示AD小脑突触数量及形态变化可能与BDNF合成及释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2.
鸡基因组计划及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心怡  杨威  张勇  朱大海 《遗传》2006,28(8):1002-1008
鸡,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研究许多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模式生物。而在长期选育中形成的肉鸡和蛋鸡两大品系则是研究许多遗传性状的分子机制的理想模型。鸡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极大推动了以鸡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重点介绍了鸡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和利用基因组相关信息对鸡的不同品系的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学研究的方法策略;并阐明了以鸡作为模式生物,利用基因组学的信息进行发育和遗传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3.
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高纯α-亚麻酸为芯材、亚麻籽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并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原料配方为: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m/m)3∶2,料液浓度为5%,进料温度为20℃;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80℃,雾化器转速21000 rpm,进料速度为42.01 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亚麻酸的微胶囊化效率为96.18%,含油率为60.09%.  相似文献   
54.
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其发病的根本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使患者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继发性的败血症、引起出血、肠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各种疾病、药物疗效实验的研究,是医药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白血病的研究,小鼠在生物学、遗传学、造血系统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因此是较为理想的动物白血病模型。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内外研究常用的小鼠白血病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产卵是否为雌性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的必经过程, 研究分析了实验室内从受精卵或幼苗开始养殖至不同时间段的黄鳝性腺组织学状况, 采用性腺活检技术跟踪了34月龄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变化, 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黄鳝不同发育状态性腺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在养殖过程中, 实验黄鳝没有出现产卵现象或者繁殖行为。在5月龄黄鳝中, 间性占比13.3%, 雄性占比20.0%; 在12月龄(1龄)黄鳝中, 雄性占比17.6%; 34月龄(3龄)黄鳝中, 间性占比12.8%, 雄性占比8.5%。通过性腺活检技术对36条34月龄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变化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跟踪研究, 结果表明, 16.7%的雌性黄鳝发生了性转变, 性腺发育到间性阶段。黄鳝间性早期性腺生殖褶增厚, 部分细胞呈现明显PCNA免疫阳性, 包括间质细胞、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上述结果提示, 产卵并非雌性黄鳝发生性转变的必经过程; 黄鳝性转变初期, 性腺结构变化包括生殖褶中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的发生和增殖。  相似文献   
56.
可溶性血纤蛋白促进细胞伸展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可溶性血纤蛋白(solublefibrin,SF)为血纤蛋白单体和血纤蛋白原1∶2的复合物.现已知在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的病理状态下,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然而它的生理作用仍然不明.首次发现细胞能在固定的SF上伸展,并能被外源性SF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合成肽所抑制,但不能被血纤蛋白原和血纤蛋白单体所抑制,提示SF形成后其结构变化是引起细胞伸展的关键.片段X(缺乏RGD2序列的血纤蛋白原片段)与血纤蛋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使细胞伸展活性明显减低,提示在SF结构中,血纤蛋白原的RGD2序列在细胞伸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发现DIC患者血浆中的SF也具有细胞伸展活性.SF作为一个粘附分子在体内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7.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滨浅湖沉积中产有丰富的动物遗迹化石,识别为3大类6属8种,包括Sko-lithos linearis,S.verticalis,Ophiomorpha nodosa,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 tubularis,Taenidiumsatanassi和Cochlichnus anguineus,另外,逃逸构造也很发育。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居住迹、进食迹和觅食迹,大多为全浮痕和上浮痕保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3个遗迹组合:1)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主要由长的垂直或高角度倾斜的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反映高能的砂质滨湖环境;2)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低能的滨湖沼泽环境;3)Skolith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的丰度较高,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根据生物扰动的分布及扰动强度,浅湖中可识别出两类扰动类型,即1)砂泥边界扰动,扰动主要发育于砂泥交界处,代表了浅湖下部环境;2)薄砂层扰动,扰动主要发育于薄砂层中,主要出现于浅湖中下部沉积中。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南京地区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物种丰富度及其群落特征,实地踏查了南京地区42个美丽乡村,对1 013个样地的绿地类型、植物种类和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记录;运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构造独立系数探究不同绿地类型间的独立程度。结果表明:(1)南京地区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物种丰富度较高,调查记录的维管植物共计139科438属667种,主要属于广布型(41科)、泛热带型科(36科)和北温带型(24科)植物,植物群落物种生活型结构为金字塔形,乔木种数(111)<灌木种数(136)<草本种数(357);(2)不同乡村的植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平均Jaccard距离为0.76,平均S?rensen距离为0.61;(3)不同绿地的植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平均Jaccard距离为0.55,平均相互独立系数为0.22;(4)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和野生植物的无序生长问题,对此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