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52.
段柱标  彭艳琼  杨大荣  徐磊 《生态学报》2005,25(10):2589-2594
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是我国目前所知榕小蜂群落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落。通过600个果内78063号小蜂标本的分类、统计,在高榕果内共有25种榕小蜂,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两种为传粉小蜂,23种为非传传粉小蜂。在榕小蜂群落中,传粉小蜂优势度较为明显,除1月份为18.42%外,其余月份均达51.62%以上,有时甚至达100%。在单个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变幅,有1~8种,普遍寄生2~4种;榕小蜂数量从1~561只/果不等,寄生100~200只/果较多。1年中不同小蜂出现的相对频度差异也较大,E up ristina sp.和Sy coscap ter sp.2每月都出现,有的非传粉小蜂仅于特定月份出现,并且数量极少。榕小蜂的丰富度随着月份而变化,变幅3~19种,并于1月、4月和8月出现3个高峰。自然群落中,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与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非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都具较高的拟合优度。通过3个不同生境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比较,结果表明:在人为干扰较严重的样地内,3项指标都较低,除均匀度指标未达显著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达显著水平。但生境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影响却不相同,非传粉小蜂会随生境的恶化而迅速消亡,而传粉小蜂的种群则急速膨大,占领全部生境。反之,随着生境的改善,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将有所下降,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将增加。  相似文献   
53.
在西双版纳,分别统计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雌花期雌雄果的进蜂量和花后期雌雄果繁殖的多个特征值,以此来探讨自然条件下,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繁殖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果内有效进蜂数量是影响种子生产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首要因素,而雌花期进果的传粉榕小蜂并不是都能全部进入果腔传粉或产卵,大部分蜂还未进到果腔就被夹死在顶生苞片层的通道里,能进入雌果内传粉的榕小蜂为(2.72±2.04)只·果-1,约占总进蜂量的52%;而在雄果里,能进入果腔的蜂量只有(2.08±1.65)只·果-1,占35%左右。由于雌果内的雌花显著比雄果内的雌花多,结合单果进蜂量雌多雄少的格局,最终单果生产的种子数量 (1 891.63 ± 471.53)比传粉榕小蜂的数量 (367.20 ± 208.02) 多5倍有余。在雌果里,供给传粉的雌花数量与所生产的种子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没有接受到花粉或不能正常受精的雌花数量与种子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雄果不仅生产花粉,也是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场所,在相关于传粉榕小蜂自身繁殖力的因子中,传粉榕小蜂产卵制造的瘿花数量对其种群数量有最大的影响;影响次之的是发育过程中死亡的个体数量,它可降低30%左右的传粉榕小蜂数量;影响排在第三位的是寄主的雌花数量。此外,3类非传粉者的存在,单果内平均可减少30多只传粉小蜂。  相似文献   
54.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榕树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关键植物类群之一,能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从而维持该地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一些种类的榕树有绞杀特性,在森林更新演替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些种类的榕树是先锋物种,在植被恢复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对西双版纳的过度开发已经使热带雨林片断化,榕树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榕果内的寄生蜂、食榕果动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保护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关键植物类群榕树,是保护和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5.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 testaceApocrypta sp.和P. 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 mayriA. westwoodiP. 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 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相似文献   
56.
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雌雄同株榕树,在它的隐头果中,除了专一性传粉的榕小蜂外,还寄生着多种非传粉小蜂,这些非传粉小蜂在榕果发育的不同时期来到果外产卵,对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繁衍后代产生不同的影响。加利里金小蜂Odontofroggatia galili是寄生于小叶榕雌花子房里的主要非传粉小蜂。本文在2012~2013年对该种小蜂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小蜂雌雄蜂有翅,雄蜂二型,个体大小有显著差异。加利里金小蜂在榕果的雌花前期产卵,能独立造瘿;在西双版纳地区,干热季和雨季从卵发育到成虫羽化需31~38 d,雾凉季则长达58~72 d。成虫在榕果雄花期羽化出蜂,大多数雄蜂在苞片口等待羽化出果的雌蜂交配,雌雄蜂通常仅交配一次;为争夺交配机会,雄蜂间存在激烈打斗,且个体大者获交配机会多。成虫期雌蜂寿命2 d,雄蜂寿命仅1 d。小叶榕40%的树上隐头果内有加利里金小蜂寄生,但不同地区寄生率和单果内加利里金小蜂雌雄蜂数量树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原生地西双版纳地区加利里金小蜂种群小,传粉榕小蜂种群占主导地位;而在引入地昆明地区,加利里金小蜂发生频率高,种群显著较大;随着纬度北移和海拔升高,在榕果内罕见有传粉榕小蜂传粉和繁殖,而加利里金小蜂种群则不断升高。说明小叶榕在海拔较高和纬度偏北地区栽种,不适宜传粉榕小蜂繁殖,而非传粉的加利里金小蜂则较为适应,获得成功繁殖及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5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腔锥型感器(3种类型)和一种专一性的角锥型感器。对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分布进行描述,并结合感器的选择性染色(Ag+染色)、传粉小蜂行为及其榕/蜂互惠共生系统,对不同类型感器的功能和生态学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8.
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是现代理论生态学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在实际应用上亦具重要意义。它不仅可揭示出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而且还是确定抽样技术、资料代换和正确估计种群数量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有关昆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多限于农林业害虫,对其它昆虫的空间分布研究甚少。虫草蝠蛾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四省境内的高山草甸。近年来,冬虫夏草产量逐年下降,远远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因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大有枯竭之势。为挽救这一珍贵资源昆虫,急待尽  相似文献   
59.
群分析在研究虫草蝠蛾幼虫生长发育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进行人工饲养虫草蝠蛾幼虫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测定了2~6龄各五个龄期组的幼虫,四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虫草菌丝体组(分别培养45、60、80、100天)、子实体、僵虫体和全虫草等12个样品组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组成,每组各测18个微量元素和17个氨基酸指标共35个变量。发现各样品与变量间存在一些关系,将测定取得的12×35=420个原始数据,借助IBM-PC型电子计算机,用Besic语言编制程序进行计算分析。试图揭示其中的某些规律,以期为饲养该幼虫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60.
本文首次报道虫草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应用醋酸分离和热干燥技术,研究了云南的两种虫草蝠蛾Hepialus zhayuensis Chu et Wang和Hepialus sp.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它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64。在有丝分裂的早中期染色体上清晰地呈现出散漫着丝粒。然而,分裂中期和较晚的中期阶段,每条染色体都具显著的初级着丝粒(即主缢痕)。它们的雄性中期核型中都有一对典型的异形性染色体,X染色体着色稍淡,且都具中或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染色很深。 在雄性的分裂间期细胞中,观察到异固缩性染色质体,此异固缩体是Y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