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 全球、地区或国家生物多样性观测网不断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的理论框架得到发展,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 EBV)。鱼类多样性监测的理论框架包含于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之内, 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进行。基于鱼类监测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强调不同物种的生态功能, 可以综合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得到广泛应用。鱼类多样性的监测方法是传统网具和现代水声学等方法的结合。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行简单的指数比较, 也可以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 寻找关键节点, 探讨宏观生态格局的变化。中国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网隶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 拟选取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塔里木河及青海湖8大流域, 对25个重要区域和24个重点物种(类群)进行监测, 从重要区域鱼类群落结构、重点物种(类群)种群动态和个体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早期资源等不同层次, 全面监测我国内陆水体鱼类生物多样性状况。  相似文献   
12.
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及两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4年至2008年间,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柳江水系和红水河水系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依据实际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记载,这两水系中分布的鱼类共有185种,分别隶属于9目21科107属。较以前调查,新增种类21种,包括1新属19新种。柳江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34种,分别隶属于8目19科8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鲈形目鱼类次之,鲇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仅1—3种。红水河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57种,分别隶属于8目20科10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鲇形目鱼类次之,鲈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红水河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较柳江水系丰富,其主要原因为红水河流经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河流众多而且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13.
滇池金线鲃形态度量学分析(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的方法,测量了采自滇池流域6个不同地点的149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的标本。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选择了20个框架结构性状和19个常规性状,进行主成成分分析。主成成分分析结果的散布图显示,6个不同地点的标本聚在一起没有分开,表明滇池金线鲃的各居群之间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上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滇池金线鲃在形态上还未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采自云南省沾益县德泽乡牛栏江水域的平鳍鳅科爬岩鳅属鱼类1新种,牛栏爬岩鳅 Beaufortia niulanensis Chen,Huang et Yang,sp.nov..其特征:背鳍分支鳍条7,腹鳍分支鳍条21,侧线鳞90~95,胸鳍起点相对于鼻孔和眼前缘之间,背鳍起点相对于腹鳍起点至其基部后缘的中点稍后,肛门位于腹鳍基后缘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腹鳍末端接近肛门,这些特征组合可以将新种与同属的其他2个相近种,即四川爬岩鳅B.szechuanensis(Fang)和中间爬岩鳅B.intermedia Tang et Wang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澜沧江南鳅属鱼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于澜沧江下游支流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中采获一尾南鳅属(Schistura)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版纳南鳅(S.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侧线完全;尾鳍叉形,两叶稍尖,下叶稍长于上叶;胸腹鳍均较短小,胸鳍长约为胸鳍和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腹鳍末端后伸不达肛门,其长约为腹鳍基部至臀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颊部无斑;体侧有4个醒目的棕褐色宽横斑,由背部延伸至腹面;横斑显著,在侧线以下较窄,其宽度等于或小于斑纹间距;在侧线以上较宽,其宽度远大于斑纹间距;沿体侧无黑色纵纹。    相似文献   
16.
白鱼属鱼类的系统发育(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白鱼属(Anabarilius Cockerell)是我国特有的鲤科鱼类,主要分布于云南东部、中部和四川南部。分布范围不大,但种的分化强烈。 Regan(1904,1908, 1918)最先报道四种白鱼,但均置于Barilius属。尔后,Cockerell(1923)以Barilius andersoni Regan为模式种建立白鱼属;Nichols(1927)、张孝威(1944)、易伯鲁、吴清江(1964)、刘振华、何纪昌(1983)先后记述了部分种和亚种。陈银瑞、褚新洛(1980)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澄清了白鱼属属级分类上的混乱,记述了三新种和一新亚种。何纪昌、王重光(1984)用数值分类法探讨了白鱼属的分类,报道了二新种和一新亚种。至此,白鱼属共包括15个种和亚种。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殖环境下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食性转化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009年3月,把35 000尾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分别饲养于3个池塘进行对比饲养研究。密度分别是:P1为208尾/m3;P2为167尾/m3;P3为41尾/m3。饲养期间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每天数据收集采用:在仔鱼孵化后的5~16 d的每天8:00和18:00从每个育苗池中捞取5~8尾仔鱼进行测量分析。仔鱼开口30d后,每月从培育池各捞取15尾,测量全长和体重。研究发现,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开口时间为孵化后的5d,混合营养期3~5 d,这与初孵的滇池金线鲃仔鱼的全长和卵黄囊较大有关。在容易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混合营养期,通过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滇池金线鲃仔稚鱼的存活率,孵化一年后的滇池金线鲃稚鱼存活率可达82.7%。经过一周年的饲养,滇池金线鲃稚鱼的体重由(0.027±0.01) g(0.003~1.22)增长到(8.83±0.54) g(3.7~16.7),月均增重为0.73 g;全长由(15.8±0.30) mm(11.5~20.0)增长到(91.6±1.67)mm(75.0~16.0),全长月均增长6.32 mm。滇池金线鲃稚鱼全年全长的增长呈线性相关,y=9.82+7.05 month(R2=0.989 1);全年体重的增长呈指数关系,y=0.0158 month2.54(R2=0.993 9)。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南拉河鱼类组成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8年1月和5—6月对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中缅界河——南拉河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从野外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得知,南拉河共有鱼类42种,隶属4目14科34属。鲤形目的鱼类最多,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64.3%;鲇形目和鲈形目均为6种,占总种数的14.3%;合鳃鱼目2种,占总种数的4.8%。其中,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疑似分布种类——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angsei)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南拉河鱼类区系是以喜温的“老第三纪类群”中的热带河平原鱼类为主要成分的,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鱼类区系类型;以底栖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居多。导致南拉河鱼类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的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和2008年10月,对云南省牛栏江流域进行考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2种,结合历史记录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馆藏的鱼类标本,整理出牛栏江鱼类名录。在剔除引入种的基础上,采用按所含种属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的传统方法和区系存在度方法对目、科、属级水平进行排序,分析牛栏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结果相差甚远,结果显示:在传统排序方法中的优势科属,即一些世界性分布的科和属,在牛栏江分布的种类并不很多,区系存在度相应较低。相反,一些具有地方性分布和小的科和属,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显然,以区系存在度分析所得结果更能反映牛栏江流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牛栏江的鱼类区系成分,并与金沙江中下游(石鼓至宜宾段)鱼类区系相比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 bp, 其中变异位点115个, 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