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1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蛇鮈属一新亚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鱼句)属为一群小型鲤科鱼类.蛇(鱼句)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通过对采自云南程海和珠江、闽江、长江、辽河、松花江等水系蛇标本的形态、度量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认为蛇程海种群是蛇的1个新亚种,命名为程海蛇(Saurogobio dabryi chenghaiensis).程海蛇(鱼句)的特征为:吻皮发达,盖过上唇;上下唇布满发达的乳突;体及尾柄极细长,体高为体长的12.7%~15.0%,尾柄高为体长的5.5%~6.1%、为尾柄长的31.8%~39.1%;沿体侧中轴自鳃孔上方至尾鳍基具一浅色暗纹,其上布有6~11个大型棒状黑斑(黑斑长为宽的2~4倍);肛门位于腹鳍长度的中点之后;尾鳍最长鳍条为其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仅分布于云南程海.  相似文献   
62.
丽江拉市海保护区的鱼类区系和现存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10月和1999年10月在云南丽江拉市海高魇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得鱼类标本4550号。结合文献记录,并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与渔民讨论,评估各鱼种的生存状态。初步确定该保护区共有鱼类25种,隶属5目10科21属。其中有7个土著种,18个引入种,高度濒危或灭绝3种。首次记录到秀丽高原鳅。该地鱼类区系主要由引入种组成,土著种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63.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红凉伞交配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交配系统是影响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植物的交配系统不仅可以了解物种的繁殖格局,而且也有助于预测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生境片断化)时物种遗传结构的变化趋势。红凉伞是常绿阔叶林伴生小灌木,雌雄同花。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法分析种子萌发幼苗的基因型,结合Ritland异交率估算模型(MLT),测定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红凉伞的交配系统,共采用了3个酶位点(Adh-1,Fe-2和Amp-2)。两个红凉伞种群的异交率均大于1,分别为1.055和1.159,可能是由于处理过程中将小的集群合并处理的结果,因为小集群内家系数量少,无法计算异交率。计算的家系异交率大多很大,只是在小集群内存在异交率低的家系,表明当红凉伞聚生形成的集群内开花个体数少时,异交率将降低。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片断化对红凉伞种群交配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65.
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SO2对蚕豆叶片抗氧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验室熏气和野外大气暴露两方面研究了SO_2对蚕豆叶片内抗氧化剂水平的影响。熏气实验表明,低浓度的SO_2(0.1和0.05 ug/g)暴露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而使抗坏血酸含量下降。野外大气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大气硫酸盐化速率与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P相似文献   
66.
我国曾经记录有[鱼芒]科鱼类4种。国际上近年来对[鱼芒]科鱼类的分类进行了许多重要的修订,物种数量已达3属22种。我国的[鱼芒]科鱼类也因长时间没有进行及时的分类修订而存在许多疑问。基于国内自1960年以来所收集的珍贵标本和记录,确认我国记录有[鱼芒]科鱼类1属3种。它们是: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ongsei Smith)、贾巴[鱼芒](Pangasius djambal Bleeker)、短须[鱼芒](Pangasius micronemus Bleeker)。在此基础上,根据掌握的资料对我国[鱼芒]科鱼类的种群现状和濒危原因、洄游的性质及洄游群体数量下降原因以及水电站建设对大型洄游鱼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往记录显示,捕获时间都集中于4—5月份,无冬季捕获记录。捕获季节与拳芒科鱼类产卵繁殖季节高度吻合,提示其上溯到我国澜沧江下游应属生殖洄游,而不是索饵洄游。被捕获记录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则数量锐减。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方面:1)下游湄公河对[鱼芒]科鱼类的捕捞压力过大;2)湄公河-澜沧江航运船只对[鱼芒]科鱼类有损害作用;3)由于西南季风变化的影响,澜沧江径流量发生变化,可能间接导致[鱼芒]科鱼类洄游行为发生改变。分析显示,[鱼芒]科鱼类的洄游与3—4月份澜沧江流量呈密切相关规律,提示适合鱼类产卵的雨季及西南夏季风比往年较早到达该地区,从而激发它们较往年提前启动生殖洄游,并且溯河的高度较高。以往的捕获记录还表明,[鱼芒]科鱼类主要洄游至景洪下方的澜沧江河段及支流补远江,上述水域是其喜好的产卵场之一。景洪大桥以下的干支流不适合建设水电站,因为电站大坝必然会阻断[鱼芒]科鱼类的繁殖洄游,影响其繁殖活动。而景洪大桥上方的干流电站不在拳芒科鱼类正常繁殖洄游通道中,大坝阻隔作用对[鱼芒]科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建议把补远江建设成为鱼类和水生生物保护区。  相似文献   
67.
二氧化硫对蚕豆叶片伤害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硫熏气处理后对蚕豆(ViciafabaL.)叶片的伤害可划为3种类型,即不可见伤害、可逆的可见伤害以及不可逆伤害。采用动态熏气的方法初步估计了3类伤害的阈值,不可见伤害阈值小于131.2μg/m ̄3×8hs,可见伤害阈值为1322.8μg/m ̄3×2hs,1322.8μg/m ̄3SO_2处理时不可逆伤害阈值介于16hs(累积小时数,下同)和24hs之间,而以775.0μg/m ̄3SO_2处理时,则介于32hs和40hs之间。认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作为不可见伤害和不可逆伤害的指标较为适宜,可见伤害阈值则可沿用传统的5%伤害叶面积作指标。  相似文献   
68.
副棘鳅属(Paracantho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东至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2022年7月,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采集到一批副棘鳅属鱼类标本,经形态性状和分子系统比较,确认为曼德勒副棘鳅(P. mandalay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对中国境内曼德勒副棘鳅进行了形态描述并提供了物种鉴定的分子依据:该种的主要特征为下唇中央部分有一对中断而膨大的片状结构,密布乳突;尾柄基部上缘有一眼状斑;雄性具有眶下沟;侧线完全;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鳍有10?分枝鳍条;尾鳍有4 ~ 8条黑色条带。此外,基于系统发育树和间断地理分布推测,曼德勒副棘鳅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同时对沙副棘鳅(P. botia)中国分布的记录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为高黎贡山地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东南亚地区副棘鳅属物种的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9.
该研究于2011年8月调查了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淡水甲壳动物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计淡水甲壳动物11科24属29种,其中,拟卤虫属、密刺低额溞和微齿北镖水蚤为国内新记录;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要淡水甲壳动物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2.8%;淡水甲壳动物区系以广布种和古北区物种为主,分别为48.3%和37.9%,特有种为10.4%,东洋区物种仅为3.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借鉴"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保护方式,对国家公园甲壳动物栖息的水塘环境进行单独保护。  相似文献   
70.
倒刺Ba(Spinibarbus)于类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和元江以东诸水系及台湾海南岛。其属级和种级分类,历来意见不一。对采自6个省区的104尾标标本进行形态性状测量和对骨骼标本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倒刺Ba属鱼类以其最未一枚前躯椎上方无上髓棘、第4椎骨的髓棘发达,背鳍前方具一臣伏于皮下的倒刺等特征与Ba亚科(Barbinae)其余属种明显相区别,进一步肯定了把它们作为Ba亚科的一个属是合适的。该属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