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卫星跟踪技术在候鸟迁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基于Argos系统的卫星跟踪技术开展候鸟迁徙研究以来,鸟类学家取得了许多利用传统鸟类迁徙研究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成果。但在中国,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迁徙中的应用尚属空白。作者利用参与中国首次应用卫星跟踪技术跟踪候鸟迁徙研究之机,对该技术用于候鸟迁徙研究的技术平台、主要内容和未来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揭示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寻找新繁殖地和越冬地;利用卫星数据对栖息地及其利用进行评价;探讨鸟类的迁徙策略。期望该技术能够成为中国濒危鸟类保护的有效方法,并尽快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2.
云南鲿科鱼类一新记录——越南拟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1月5日在云南省河口县八字河采集到鱼类标本共57尾。其中6尾标本经鉴定为云南省鲿科鱼类一新记录种——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kyph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须四对,颌须短,不达胸鳍起点;脂鳍存在,后缘游离,不与尾柄相连;臀鳍条16–18;胸鳍和背鳍骨质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背鳍上部具一明显黑斑,尾鳍上、下叶具很宽的黑缘。  相似文献   
103.
软鳍新光唇鱼(Neolissochilus benasi)的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混合催产剂共催产软鳍新光唇鱼(Neolissochilus benasi)雌鱼60尾及雄鱼100尾,其中,雌鱼成功47尾(78.3%),雄鱼成功92尾(92.0%)。雌鱼产卵量为1 986~5 854粒/尾,卵径为2.2~2.8 mm,平均核偏位率为73.2%。精子密度为(16.32±2.89)×109个/ml,鲜精平均活力为(60.6±3.2)%,平均寿命为(70.2±5.3)s。胚胎发育过程需120 h,分为受精卵期、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体节期和孵化期等6个阶段,平均孵化率为32.4%,45日龄仔鱼存活率为86.5%。胚胎发育过程中,畸形部位主要为口部、胸腔、脊索和眼部,且以脊索畸形较为常见,卵黄蘘吸收异常及双头亦为畸形表现形式。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软鳍新光唇鱼畸形的原因,并提出在亲鱼培育过程中应尽量提供适合的养殖条件,最大限度降低捕获诱发的压力,以提高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模式标本名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文献资料收集和标本整理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模式标本有178种、2131号,隶属于4目11科。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鲤科,有71种、1103号;其次为条鳅科52种、556号。标本主要采自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重庆、甘肃和新疆等地。为方便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该文列出馆藏模式标本名录。  相似文献   
105.
云南红河水系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西畴金线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记述了采集自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干海子(红河水系)一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西畴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xichouensis Pan,Li,Yang et Chen sp.nov.)。该新种眼睛正常,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3/5具锯齿,与属内分布在邻近南盘江水系的已知种大眼金线鲃(S.macrophthalmus)、圭山金线鲃(S.guishanensis)、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侧条金线鲃(S.lateristritus)、丘北金线鲃(S.qiubeiensis)、滇池金线鲃(S.grahami)、曲靖金线鲃(S.qujingensis)、麻花金线鲃(S.maculatus)、紫色金线鲃(S.purpureus)及疑似红河水系易门金线鲃(S.yimenensis)相似。籍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以下的特征,可与大眼金线鲃相区别;眼间距为体长的8.1%~9.9%,吻须后伸超过眼后缘,口角须后伸超过前鳃盖骨后缘,可与圭山金线鲃相区别;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体侧沿侧线无黑色横带,可与侧条金线鲃相区别;侧线鳞74~88,侧线上鳞20,侧线下鳞16,可与滇池金线鲃相区别;侧线弯曲,侧线鳞74~88,围尾柄鳞48,可与曲靖金线鲃相区别;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7.1%~53.7%,背鳍基长为体长的12.8%~15.8%,臀鳍前距为体长的66.0%~71.0%,臀鳍长为体长的13.7%~17.1%,胸鳍前距为体长的26.0%~29.5%,尾柄长为体长的19.3%~24.7%,下颌长为体长的4.7%~7.0%,明显区别于易门金线鲃;全身被鳞,具侧线鳞,可与其分布邻近的麻花金线鲃和紫色金线鲃相区别;背鳍前鳞35~39,鳃耙6,眼间距为体长的8.1%~9.9%,可与狭孔金线鲃及丘北金线鲃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6.
2008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禄洞村珠江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 (Yunnanilus)一新种。新种靖西云南鳅(Yunnanilus jinxiensis)属于侧纹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pleurotaenis group)。但新种全身除胸腹部外被有鳞片;侧线较长,具有15—20个侧线管孔;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3—14;鳔两室,后室发达;尾鳍凹形;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高的7.5—9.0倍;头长为眼径的5.5—6.7倍,为眼间距的2.2—2.4倍等特征,可将新种与该种组内的其他种类相区分。  相似文献   
107.
2003年4月,于怒江二级支流镇康县境内的大叉河中采获一批墨头鱼属(Garra)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怒江墨头鱼(G. nujiangensis Chen and Yang, sp. nov.)。该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围尾柄鳞12~14;侧线鳞48~50;在小个体中有一对微小的吻须;背鳍分支鳍条 8~9;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3~4;体高小于头长;臀鳍起点处的小于眼后至吻端的距离;腹鳍前长为体长的50.0%~53.7%;肛门前长为体长的58.9%~63.9%;体宽为体长的 16.7%~19.6%;体高为体长的19.2%~22.6%。本研究证实,在缺须的墨头鱼属的一些物种中,如高体墨头鱼(G. alticorpora)和怒江墨头鱼(G. nujiangensis),其幼体中往往具有一对很小的吻须。  相似文献   
108.
广西岭鳅属鱼类一新种——大鳞岭鳅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6月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环江毛南县大才乡神龙宫(河)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这批条鳅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新种。新种大鳞岭鳅(O. macrolepis)属于叉尾岭鳅种组(O. furcocaudalis group)。但新种全身被有细密的鳞片;具5—12个侧线孔;眶下管孔3+7,眶上管孔为7—8;体长为尾柄高的7.0—10.8倍;头长为鼻孔处头宽的2.3—2.7倍;头长为最大头宽的1.4—1.8倍。这些特征可将新种与该种组内的其他种类相区分。  相似文献   
109.
抚仙金线鲃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抚仙湖的特有种。2009年3-4月,有4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40尾雌鱼和20尾雄鱼,成功催产19尾雌鱼和15尾雄鱼,分别占雌雄鱼的47.5%和75.0%。获得鱼卵25 547粒,并实施干法受精。有16 81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65.8%。孵化出鱼苗约6 040尾,平均孵化率为23.6%。经过20日的饲养,仔鱼存活3 056尾,存活率为50.6%。抚仙金线鲃较低的催产率,可能是生殖功能紊乱所致;但也不排除是人工营造的条件离其自然环境需求尚有距离。要使抚仙金线鲃成为鱼康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之后又一当地特色养殖鱼种,突破其人工繁殖瓶颈,培育高品质鱼苗是必由之路。突破其人工繁殖,还可为研究抚仙金线鲃的生活史和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0.
常用鱼药漂白粉和氯杀宁对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洱海流域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确定常用鱼药:漂白粉、氯杀宁对湖泊大型底柄动物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试验得出漂白粉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的半致死率;氯杀宁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率;漂白粉有效氯安全浓度95.25~108.86 mg/L;氯杀宁有效氯安全浓度3.32~3.55 mg/L.通过显微镜观察,漂白粉和氯杀宁的主要作用部位为背角无齿蚌的呼吸系统,在其鳃上可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