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3 毫秒
81.
中国春小麦株高、育性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矮败小麦和中国春小麦为材料,经过杂交和连续回交,得到了中国春小麦遗传背景的分别表现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不育、高秆可育的近等基因系。根据近等基因系各成员系的株高表现,计算出矮秆基因Rht10的降秆强度是69.8%。借助于赤霉酸处理,在幼芽期就可分出矮败中国春小麦后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 Abstract: Use Dwarfing Male-sterile Wheat and cv. Chinese Spring as parents, after cross and continuously back cross, the isogenic lines with Chinese Spring background were developed. These lines include dwarfing male-sterile line, dwarfing fertile line, tall male-sterile line and tall fertile line. The dwarfing intensity of gene Rht10 was calculated to be 69.8% accor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sogenic lines. Treated with GA3solution, the male-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in Chinese Spring Dwarfing Male-sterile Whea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when they are seedlings.  相似文献   
82.
在“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中,以案例分析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染色体变异知识分析染色体病发病原因,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3.
小麦雌雄不育的奇特遗传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雌雄不育的奇特遗传种质杨丽,刘秉华,王山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止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受一套遗传基因控制的既雄性...  相似文献   
84.
85.
匹莫范色林(Pimavanserin)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反向激动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错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其疗效和安全性较现有药物具有明显优势,已于2016年4月29日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本文将从匹莫范色林的药效、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药物的未来发展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定位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秉华  邓景扬  杨丽 《遗传》1986,8(2):13-14
我国发现的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 即太谷核不育小麦,开花时颖壳开张角度大,雌 蕊柱头外露,便于接受外来花粉,在麦类育种和 遗传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我们采用具有AABB 染色体组型的四倍体硬粒小麦做轮回父本,与 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并回交,在回交后代育性 调查和染色体组成的检查中,已经把太谷核不 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单基因Tal定位在D组的 某一染色体上Ell。本研究利用Tat基因染色 体组定位的结果和得到的材料,进一步把Tal 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87.
双价抗虫基因叶绿体共转化植株抗虫性及其后代表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宁  孙萌  杨波  孟昆  刘春英  倪丕冲  沈桂芳 《遗传》2002,24(3):288-292
利用基因枪法将含有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Oryzacystatin,OC)基因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和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毒蛋白基因(Bt cry IAc)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共转化烟草叶绿体,获得壮观霉素抗性植株。转基因植株抗棉铃虫试验表明,转双价抗虫基因植株比转单一抗虫基因植株具有更强的杀虫活性。转基因植株后代Southern检测及其遗传学分析试验证明,双价抗虫基因可以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且表现为叶绿体特有的母系遗传规律。 Abstract:The Bt gene and OC gene were cotransformed to tobacco chloroplast with particle bombardment method and spectinomycin resistance tobacco seedlings were obtained.Bioassays showed that the transgenic tobacco containing both genes had enhanced toxicity to the larvae of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zea)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lants containing only Bt or OC gene.Southern-blotting analysis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progenies showed that the Bt and OC gene expressed and was inherited maternally to the progenies.  相似文献   
88.
多功能菌群混合施用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蔬菜地黄瓜根围土壤中经分离筛选,得到两个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促进黄瓜生长的菌株ZJY-1(Brevibacillus brevis)和ZJY-116(Bacillus subtilis).将这两菌株与一株毒死蜱降解菌DSP3(Alcaligenes faecali)按照不同组合处理黄瓜种子,以研究多功能菌群在环境中发挥生态效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两株具有生防和促生功能的菌株与DSP3按不同组合混合后,对黄瓜的防病促生作用均不受影响.同时对黄瓜根围土中毒死蜱含量检测分析发现,DSP3与这两株细菌混和施用后其降解率与单独施用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初步证明,不同功能的菌株混合施用后可以发挥其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9.
桃果实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熟‘白凤’桃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区室化分析方法计算细胞内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各糖酸组分的含量,并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成熟桃果实甜酸风味进行评价打分,研究果肉细胞内各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桃果实中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的含量分别为27.3、11.6和9.0mg·g-1,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分别为2.09、0.94和0.35mg·g-1;蔗糖和苹果酸含量分别占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80.6%和77.0%,是成熟桃果实中糖和酸的主要储存形式。(2)果实细胞内各糖酸组分通过细胞膜的渗透速率明显高于液泡膜。(3)块状处理桃果实液泡、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的糖含量比、酸含量比及糖酸比分别为3.0∶1.3∶1.0、6.0∶2.7∶1.0、13.9∶12.4∶23.1,而匀浆处理果实的细胞结构被破坏,其不同细胞器中的比例分别为1.0∶1.0∶1.0、1.0∶1.0∶1.0、14.0∶14.0∶14.0;块状果实风味评价得分(2.99)明显高于匀浆处理果实(1.98)。研究认为,桃果实细胞中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糖酸含量以及糖酸比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风味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目的在传统结缔组织铺片基础上开展脂肪组织油红染色方法在医学本科生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先进行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并施行脂肪组织油红o-甲苯胺兰-伊红三重染色,然后镜下观察。结果油红o染色把结缔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内脂滴保存下来并染上红色。脂肪组织中央的细胞脂滴均匀红染,充满胞浆,周边的脂肪细胞胞浆中油红染色很少,细胞呈空泡状,显示出脂肪细胞亚群存在。甲苯胺兰染色使得疏松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染成紫红色,胞核染色浅,细胞数量多、成群分布。伊红可使得结缔组织内除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意外的其他细胞的胞浆和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结论传统的组织学平铺片技术基础上引入脂肪油红o-甲苯胺兰-伊红三重染色,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能很好地了解输送结缔组织中细胞的不同表型和分布,丰富组织学内容,把教学、科研连接一起,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