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6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估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已知SNP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PCR-RFLP方法比较。方法:高通量的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已被用来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321倒样本中,同时用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和PCR—RFLP方法检测GSTP1外显子5SNP。结果:2种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野生型(AA)226例(70.4%),杂合子(AG)92例(28.7%),纯合突变型3例(O.9%)。结论: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是一种能快速、高度特异性、高度自动化检测SNP的方法。可用于大规模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oxLD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以50μg/L oxLDL刺激24、48h后,收获细胞用于后续实验:①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NA加合物εdA水平;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内4-HNE修饰蛋白;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4-HNE修饰蛋白水平。结果oxLDL刺激EC及SMC中DNA加合物εdA水平及4-HNE修饰蛋白水平均较未刺激细胞组明显升高。结果 oxLDL诱导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其继发的DNA损伤可能为oxLD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3.
大山雀雏期对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山雀(Parus major)是国内分布较广,比较常见的林栖鸟类,是捕食松毛虫的主要鸟类之一(李桂垣等,1982)。如何定量估计不同害虫密度条件下,大山雀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森林害虫综合管理(IPM)中十分重要的问题。1985年4月,我们在浙江安吉县龙山林场(30°55′N,19°54′E)调查食虫鸟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相似文献
34.
江苏盐城黑紫鸥(Larus saundersi)繁殖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春夏对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的繁殖微生境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的繁殖生境包括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獐毛群落(Aeluropus littoralis)和大米草群落(Spartina anglica),通过生境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分析,得知黑嘴鸥营巢对碱蓬生境具有正选择性,对獐毛和大米草生境具有负选择性。对繁殖微生境选择研究的结果表明,黑嘴鸥繁殖微生境具有以下特征:植被高度5~25cm,植被盖度20%~60%,底栖生物量大于300g/m^2,距水源距离500~1000m,距人类活动干扰距离大于500m,滩涂开发和人为活动是影响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微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5.
干旱区灌丛植被空间格局受多种物理和生态过程影响,能够指示生态系统的状态。研究通过量化灌丛斑块大小的空间分布来评估阿拉善高原东南部覆沙荒漠植被生态系统的状态,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灌木种群的相互关系,以阐明不同灌木种在斑块格局形成中的作用,并结合土壤条件及下垫面粗糙度等指标验证评估的准确性,探讨灌丛空间格局差异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样方2灌丛斑块大小符合截尾幂律分布,其他样方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前者的空间结构及生境条件均优于后者,说明植被空间格局可以准确表征生态系统状态。在局地尺度上灌木种内和种间呈现不同的相互关系,以竞争关系为主导是导致斑块破碎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小灌木(如猫头刺)的种内互利关系有利于促进多样化斑块形态的形成,而大灌木(如沙冬青和蒙古扁桃)种间的互利作用则有利于形成异质性更强的复杂空间格局。基于灌丛斑块的空间格局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可为保护和恢复生态脆弱区受损植被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