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5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36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光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隐花素是植物的蓝光受体,在植 物中调节多种光形态建成,包括抑制下胚轴的伸长、子叶的伸展和调节植物的开花时间 等,但隐花素依赖蓝光调节光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 方法研究了在持续蓝光和红光下生长的拟南芥隐花素双突变体cry1cry2和野生型幼苗的全蛋白图谱.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进行肽质谱指纹图谱分析.在cry1cry2和野生型中鉴定了71个差异蛋白点.这些差异蛋白质反应光的变化可以形成6类,结果表明,光调节隐花素是通过控制许多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为进一步研究拟南芥隐花素的光反应机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研究表明,蛋白质表达图谱可用于研究各种突变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应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2.
本文将国外脊椎动物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标准测定方法,运用到荷斯坦种公牛研究中,首次建立了测定荷斯坦种公牛血清补体溶血ACH50的方法。种公牛血清经相应靶红细胞吸附后,可溶解悬浮在EGTAMgGVB缓冲液中的正常的兔血红细胞、人A,B,AB,O型红细胞,小鼠、大鼠、鸡红细胞,但对绵羊、山羊、猪红细胞溶血活性较低;对奶牛红细胞无溶血活性。且发现种公牛血清的溶血活性和靶红细胞的动物种类在系统发育上和种公牛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直接联系。种公牛血清在EGTAMgGVB缓冲液中对兔血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适条件是:温度是37℃,最适pH是7.3-7.4,最适Mg2 的浓度是4m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90min。溶血活性是二价离子依赖、热敏感(溶血活性热灭活温度是56℃)。种公牛血清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在受到酵母聚糖、甲胺、肼、EDTA、鸡抗酵母聚糖牛血清结合物抗血清处理时,溶血活性可全部或部分消失,溶血活性抑制程度与补体抑制剂浓度相关。我们运用建立的标准溶血方法并以兔血红细胞作为指示细胞检测不同年龄的53头种公牛血清补体替代途径的溶血活性,溶血值在13.2-44.3u/ml之间,还发现不同年龄组公牛之间溶血活性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4-5岁公牛群中达到最大值。对种公牛血清补体系统溶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也利于种公牛疾病监测、控制,此外也为兽医临床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83.
野生中华鲟水族馆驯养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野生中华鲟的生存。  相似文献   
984.
两温度梯度多重PCR鉴别牛早期胚胎性别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稳定、可靠和快速的牛胚胎性别鉴定方法在生产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两温度梯度PCR方法对牛基因组、克隆胚胎、胚胎样品进行性别鉴别实验研究,建立了稳定、简便、快速的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别两温度梯度PCR方法,鉴定时间仅为57分钟。采用两温度梯度PCR方法对30枚奶牛胚胎进行了早期性别鉴别,并将鉴别的15枚胚胎(11枚为雌性,4枚为雄性)移植到同期处理的15头受体母牛体内。60天后妊娠检查,有7个受体成功受孕,5头受体怀孕晚期流产,流产犊牛全部为母犊。结果产下1公1母两头犊牛,流产个体与出生个体的性别与PCR鉴别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985.
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莉  孙振兴  杨树德  常林瑞  杨立红 《遗传》2006,28(12):1549-1554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 对皱纹盘鲍山东长岛和辽宁獐子岛的两个野生群体以及山东崆峒岛一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对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评估, 各基因座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均大于0.5, 适合对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 这6个基因座在3个皱纹盘鲍群体中共获得57个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9.50,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5.8572, 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e)分别为0.6925和0.7966; 两个野生群体的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e)均高于养殖群体。上述结果为保护和利用皱纹盘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6.
白亮  庞卫军  杨公社 《遗传》2006,28(11):1462-1466
Sirt1(Sirtuin type 1)是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组蛋白脱乙酰酶, 为Sirtuins家族成员之一, 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代谢密切相关。目前, 有关Sirt1与衰老和代谢的论文已在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连续刊出。其中, Sirt1通过抑制 PPARγ促进白色脂肪细胞中脂肪动员, 并且通过下调肌细胞标志基因表达来抑制成肌细胞分化。提示Sirt1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与机体“长寿”有关的因子, 而且可能在动物脂肪沉积和肌肉发育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87.
2006年10月28日凌晨3点,笔者在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站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用灯光诱捕到一只鹭科鸟类,经鉴定为海南(开鸟) (Gorsachius magnificus),为云南省鸟类物种新记录.  相似文献   
988.
通过解剖松褐天牛雌虫受精囊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多次交配对松褐天牛雌虫受精囊内精子数量消耗、产卵量、卵孵化率、产卵历期和寿命的影响,并对松褐天牛雌性生殖系统、精子形态及精子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结果表明:多次交配的松褐天牛雌虫受精囊内的精子数量长期保持在12万个左右,而只交配一次的松褐天牛雌虫受精囊内精子数量不断消耗,交配16天后降到5万个以下。多次交配的雌虫产卵量(167·0870粒)和卵孵化率(94·38%)都显著大于单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113·5217粒)和卵孵化率(83·79%);但是多次交配的雌虫与单次交配的雌虫相比较,产卵历期和寿命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989.
对10头原种婆罗门牛mtDNAD-loop全序列912 bp测序,婆罗门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检测到的9种单倍型兼有瘤牛(B.indicus)与普通牛(B.taurus)的遗传背景,核苷酸变异率为6.25 %,单倍型多态度为0.978±0.054 ,核苷酸多态度为0.014 30±0.008 68。所有单倍型聚为明显的两大分支,婆罗门牛的大部分单倍型为普通牛单倍型类群,并占绝对优势(90 %) ,仅Brah-6与亚洲瘤牛聚在一起,属于亚洲瘤牛线粒体单倍型,表明婆罗门牛的确是集亚洲瘤牛、欧洲普通牛等优良特性于一身(易产犊、产肉性能好、耐热与体表寄生虫等)的瘤牛品种之一。育种学家引种瘤牛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牛的生产力与适应性,现代普通牛表现出明显又普遍的瘤牛渐渗现象。对现代的瘤牛品种而言,除亚洲瘤牛品种外,普通牛对其他瘤牛品种育成的贡献同样高。支持瘤牛(B.indicus)为独立驯化、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假说。  相似文献   
990.
利用16SrRNAPCR-RFLP、16SrRNA序列分析以及16S-23SrRNAIGS(IntergeneticSpacer)PCR-RFLP技术对分离自中国主要生态区域的44株慢生型绿豆根瘤菌和5株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16SrRNAPCR-RFLP分析表明:在76%的相似水平上,所有供试菌株可分为三大类群:群I由LYG1等13株慢生根瘤菌组成,该群在系统发育上与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参比菌株存在一定的差异;群Ⅱ由XJ1等21株供试菌株、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代表菌株组成;群Ⅲ由10株来自广东和广西的菌株和B.elkanii的代表菌株组成。16S-23SrRNAIGSPCR-RFLP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A、B两大群。群A由34株供试菌株、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代表菌株组成。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再分为AⅠ、AⅡ和AⅢ3个亚群。群B由10株分离自广西和广东的菌株和B.elkanii的代表菌株组成。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再分为BI和BⅡ两亚群,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16SrRNAPCR-RFLP相比,16S-23SrRNAIGSPCR-RFLP具有更高的解析度,供试菌株表现出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自中国新疆、广东和广西等地的菌株在分群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