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3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1376篇
  425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处理硫氰酸盐废水的混合菌中分离到一株兼性自养菌——中间硫杆菌C3。该菌既能利用有机化合物,如糖、有机酸、醇、蛋白胨、尿素和丙烯腈而异养生长,也能氧化硫代硫酸钠和硫氰酸盐自养生长。该菌氧化硫氰酸钠的能力强、速度快,48小时可氧化1200mg/L,硫氰酸钠既能作为能源,又能作为碳和氮源。低浓度的糖、醇和有机酸不影响菌对硫氰酸钠的氧化能力,而300mg肛丙烯腈和低浓度酵母浸出液及天冬酸钠对硫氰酸钠的氧化有抑制作用。氧化1n,肘硫氰酸钠形成ln·M硫酸盐和0.5加村的氨,pH变化不大。呼吸试验表明,氧的吸收与细胞的培养条件,以及反应时的细胞浓度和基质浓度有关。从加葡萄糖和硫氰酸钠的培养基中,收集的细胞悬液为一40mg/L,在300m喀/L硫氰酸钠时,氧的吸收最高。氧和硫氰酸钠的克分子比为1.52—1.61:1,呼吸商值为0.35。本文根据呼吸商值和代谢过程推论出硫氰酸钠生物氧化的反应式。  相似文献   
82.
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RDA(cDN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技术筛选BXSB红斑狼疮小鼠发病相关基因.发现了3个新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片段,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F060113, AF060111, AF060110,同时发现了一些已知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基因如逆转录病毒衣壳蛋白、Line-1逆转录酶等.通过RDA技术可能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新基因,为自身免疫病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3.
Leptin对猪原代脂肪细胞脂解及其关键脂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eptin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内源因子,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eptin促进脂解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检测关键脂酶mRNA的表达变化来探讨Leptin促进脂解的分子机理.运用形态学观察,油红O染色和RT-PCR鉴定培养的猪原代脂肪细胞;甘油测定试剂盒和游离脂肪酸(FFA)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甘油和FFA的释放;半定量RT-PCR检测关键脂酶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100 nmol/L的Leptin可显著上调ATGL、TGH-2、HSL、MGL和LPL mRNA的表达(P<0.01),但同时下调Perilipin mRNA的表达(P<0.01);Leptin呈浓度依赖性促进甘油的释放(P<0.01),但对FFA的释放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Leptin可能主要通过上调ATGL、MGL、LPL和下调Perilipin的表达促进猪原代脂肪细胞的脂解;同时推测,FFA释放的相对稳定可能是由Leptin通过上调UCPs的表达而增加FFA的消耗引起的.  相似文献   
84.
药用植物北五味子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雅君  杨永富 《植物研究》1999,19(3):318-322
取北五味子带腋物嫩茎作为植体,培养于附加同种类和浓度激素的MS培养基上,在附国加6-BA2.0+ZT0.1mg/L时,诱导芽的效果最佳;在附加6~BA2.0+NAA0.2+ZT0.1mg/L时,芽的增殖率最好,在附加NAA0.2mg/L时,生根效果最佳,当苗高2.0~2.5cm根数达3-5条时,开瓶锻炼2天,移栽于消过毒的土壤中,10天后,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85.
水溶性C60与C60衍生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近几年来有关C_(60)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包括对生物酶活性的抑制、对DNA的选择性剪切作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C_(60)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应用前景等5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6.
87.
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是一种可以获得基因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后代的生物技术。猪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供体细胞的分离和处理、体细胞的核转移、重构胚胎的人工激活、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由于该技术在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很多实验室已通过该技术成功获得了克隆猪后代。核移植克隆猪技术的出现为生产转基因猪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且是目前生产基因打靶猪的惟一方法。至今利用克隆猪技术已经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的转基因猪和基因敲除猪。以核移植技术产生基因修饰猪目前正处于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渡阶段。尽管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效率(出生克隆猪数占所用卵数的比例)还不高,但是由于通过该技术能够对猪基因组进行特定的修饰,确保生产的克隆动物100%为转基因动物,从而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猪的制作效率,可以预料猪核移植技术将会对医药业和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答 :蜜蜂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 ,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 (2 n=32 ) ,雄蜂是单倍体 (n=16)。单倍体雄蜂是怎样产生精子的呢 ?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 ,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减数第 1次分裂中 ,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 ,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 ,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 ,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 2次分裂 ,则是 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 :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 ,染色单体相互分开 ,而细胞质则进行…  相似文献   
89.
日本血吸虫卵形成的生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应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日本血吸虫卵形成的过程,并进行了硫脲化合物对虫卵形成影响的实验。 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系统是由发生卵细胞的卵巢和发生卵黄细胞的卵黄腺这两个腺体及其连接管道所组成。连接管道包括输卵管、卵黄管和卵-卵黄会合管,分别将卵细胞和卵黄细胞运送至卵形成部位——卵模及其周围的梅氏腺,在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虫卵,再通过子官将此新形成的虫卵送经生殖孔而排出。 一个完整的虫卵系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及约20个卵黄细胞以及包在它们外面的一种硬化蛋白质的卵壳所构成。卵细胞含有丰富的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芳香族氨基酸、磷酸酶和若干糖原。卵黄细胞含有许多脂类物质,其细胞质中的卵黄颗粒球是制造卵壳的原料,含有蛋白质、酚类物质和酸酶,它们是卵壳的前身物。卵壳形成的化学性质可能是酚类物质受酚酶的氧化作用变成醌,再与邻近的蛋白质结合成醌鞣蛋白,而成为一种硬化的卵壳物质。 日本血吸虫卵形成部位系在雌虫体中段的卵模及梅氏腺区域。卵模腔内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所构成,它是一种顶浆分泌腺细胞,含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和芳香族氨基酸蛋白质。在形态上可分为静止相和分泌相,它的分泌机能呈现周期性并似与卵模腔内卵壳的形成有节奏地相配合。在卵模周围分布着一种单细  相似文献   
90.
莳萝蒿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菊科盐生植物,阐明莳萝蒿特殊的耐盐机制和生理特征有助于丰富植物抗盐性研究的内容。用0、100、200、300、400 mmol/L Na Cl处理莳萝蒿7 d后,比较莳萝蒿盐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在生长和生理方面的差异,并详细分析了Na+在莳萝蒿体内的积累水平和区域化方式。结果显示:莳萝蒿虽然能够耐受400 mmol/L Na Cl,但盐处理显著抑制了莳萝蒿的生长,整株鲜重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在水分生理方面,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莳萝蒿叶片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其叶片肉质化程度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析盐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发现,盐处理后莳萝蒿叶片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而其PSⅡ光化学活性并未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甚至逐渐增大,说明盐处理后莳萝蒿叶片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孔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光合结构被破坏。莳萝蒿体内的Na+含量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400 mmol/L Na Cl条件下叶、茎、根中的Na+含量分别高达321.4、242.1和182.3μmol/g鲜重;莳萝蒿体内的Na+70%以上积累在叶片内,而叶片内98%左右的Na+积累在叶片原生质体中,叶片原生质体中的Na+平均浓度是质外体1.2—1.8倍,推测其叶片细胞内存在着有效的Na+区域化机制。盐处理后莳萝蒿叶片液泡膜V-H+-ATPase的质子泵活性比对照增加了30%—50%,液泡膜Na+/H+逆向转运活性则增加至对照的4—7倍,进一步证实莳萝蒿叶片具有较强的液泡Na+区域化能力。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Na+在叶片中的分布比例相对减少,V-H+-ATPase的质子泵活性和Na+/H+逆向转运活性增幅也减缓。这种Na+区域化能力使莳萝蒿获得了较强的耐盐性,有效保护了其光系统,降低了细胞汁液渗透势。但是盐处理后这种耐盐方式并不能阻止莳萝蒿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光合活性下降,莳萝蒿生长仍然受盐抑制,说明Na+区域化是莳萝蒿适应盐渍环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